五光十色說曆史

夏日,來一碗什錦黃春麵(1/2)

    台北的中山堂光複廳,是個具有曆史意義的地方,當年的國民政府,就是在這裏接受台灣日軍投降的。這個離當年日本總督府不到500米的地方,如今跟政治離得更遠,已經變成了一個開展文化活動的場所。在這裏,我有幸吃了一碗“什錦黃春麵”。

    “什錦黃春麵”是台灣的著名文學家黃春明。本來這個活動,是台灣趨勢教育基金會主辦的“向大師致敬”係列活動之一,但黃春明死活不肯頂大師的頭銜,爭議之下,活動變成了吃什錦黃春麵,按黃春明自己的說法,黃春麵,就是陽春麵,是老百姓都喜歡吃,也吃得起的東西,他自己,就是一碗這樣的麵。

    黃春明的確很什錦,就像小時候吃的什錦糖一樣,五光十色,什麽都有。今年76歲的黃春明,寫過小說、兒童劇、散文、詩歌,創作過歌曲,拍過電影,弄過紀錄片,還會畫油畫。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找到一個黃春明沒有碰過的東西,還真的挺難。在20世紀60年代嶄露頭角的黃春明,是純粹的台灣本土作家。這在台灣文壇還是軍旅作家的天下的時候,絕對是一個異數。他的朋友講,黃春明小時候非常頑劣,上學不守規矩,經常被學校和老師處罰,上過台灣所有的師範,每所師範都開除了他,隻在屏東師範勉強畢業。這個會講故事的鄉土作家,一問世,就像他那不安分的學生生涯一樣,惹起了一場爭議。一個威權政府,對於這種過於草根的作家,過於草根題材的創作,多少是會有些敏感的。好在黃春明挺了過來,成為今日跟白先勇、陳映真齊名的大師級人物。他的好些作品,都由侯孝賢、王童等人改編成了電影,比如《孩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20世紀末,黃春明是台灣家喻戶曉的作家。

    這個大師級的人物,年過古稀的老人,一舉一動,卻像一個大孩子。他所有的作品,無論題材如何,形式如何,每個作品背後,都有一顆童心。而他久負盛名的童話和兒童劇,幾乎都是以兒童的眼光進行創作,幾乎每個都能把看到它的孩子們釘到作品上,笑得前仰後合。現在的黃春明,還時常帶著宜蘭兒童劇團到處演出,最近,還首創了台灣的稻草人藝術。黃春明飽浸童心、童趣的風格,通過活動組織者的精心布置,在會場上得到了體現,稻草人、玩偶以及黃春明像兒童畫似的油畫作品,再配上他那副老頑童似的麵孔,讓每個走進會場的人,無須深究,幾乎馬上就能感知他是個什麽樣的人。在會場上的黃春明,始終抱著自己的孫子,當劇團演唱他的歌時,他會不禁衝到台上,抱著孫子一起唱。講話的時候,背景打出他創作的布貼畫,他會指著那一朵朵富有詩意的白雲說,那是用大便紙,就是用手紙做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