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曆史

作為結構裂痕的三個征兆(1/2)

    2009年這一年,在表麵上看,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也沒有什麽特別的事情發生。經濟危機,是延續去年的,而種種救市措施,也是去年的延伸。其間發生的眾多事件,似乎沒有一件屬於“首創”性質。對於做媒體的人來說,這一年似乎活該平淡無奇。不過,平淡無奇的表麵,往往潛伏著暗流。這一年,有三個事件,在我看來,事情雖然不大,但對今後影響巨大。

    第一個事件,是吉林省鬆原高考舞弊。高考舞弊近年來曝光很多,各地都有,但鬆原的舞弊卻是結構性的。從學生、家長、老師、監考到作弊器材商,形成了作弊流水線,作弊形成風氣。舞弊規模之大,程度之惡劣,1952年以來罕見。有些考場,不作弊反而成了怪事。到了這個地步,至少在鬆原一地,高考製度已經崩解。考慮到高考在出題、判卷、試題運送、監考等各個環節,現在都出了事。鬆原事件,也許不會是個別的。在中國曆史上,自打有了科舉考試製度以後,考試製度一直就是製度的最後一道防線。人們對於製度的信念,最後的一絲信賴,就是考試製度。鬆原地方的人們,從考生家長到監考,甚至教育官員,竟然敢於對高考製度如此玩忽,如此不當回事。預示著此地的人們,對於製度整體上信念的喪失。可以設想,此地日常秩序的建構,很可能不再依賴於體製的力量,而是第三社會的介入。但願,鬆原的事件,還隻是局部的裂痕。

    第二個事件,是鄭州城市規劃局副局長逯軍的失言。“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這樣的發問,可以說是很多官員的實話實說。但一旦擺在了桌麵上,其殺傷力之大,是難以估量的。逯軍失言的要害在於,他把現實存在的官民對立的事實,公開說了出來,以一個官員的身份公布了這個事實。而這個過於嚴峻的現實,恰恰是體製多年不樂意正視的。轉型時期的中國,存在諸多的矛盾。官民矛盾,就是其中最要害,也最突出的一個。社會上的很多難以解決的大問題,比如所謂的新三座大山,住房、醫療和教育,比如愈演愈烈的上訪和群體性事件。其實追根問底,百分之九十,都是有官民衝突的背景。一方麵,官本位的彌散,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無論是學校、醫院、銀行,凡是官辦的,都辦成了衙門。而且當這些單位領導和群眾發生衝突的時候,政府多半會出來為單位背書。另一方麵,政府部門公司化趨勢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在社會各種利益衝突中,政府往往扮演衝突發動者的角色,而驅動它們如此行事的動力,就是部門的利益。官民對立是一個現實,但如果政府官員公然承認這個現實,坦誠官方和民眾立場不一致乃至對立,那麽,就等於戳破了這層糊得很嚴實的窗戶紙。將體製多年的宣傳功力,廢之於一旦。後續的效果,將在以後繼續發酵。從好的方麵講,也許可以促使執政者進一步正視這個問題,著手結構性的改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