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王遠征史

《紅龍書評》第一輯

糾正作者一個錯誤,清政府流放犯事的王公貴族,都是流放東北方寧古塔或者西北新疆一帶,不可能流放到廣西。但作者也說對了一半,廣西一直屬於“窮山惡水”、“煙瘴之地”的化外之境,屬於流放犯人的特別區域之一,(不過都是流放犯事的平民和軍人),在和當地土著雜配,遍布全省。這些人犯本性犯上,又遭流放,自然對清政府怨毒滿胸,蠢蠢思動,自清初就不斷有人造反,經久不息。 廣西、湖南邊境的農民,其軍事經驗已遠遠超過多年未曾訓練的綠營士兵,太平軍的中下層領導,也在這些仇殺中,迅速的成熟起來。當日的粵湘桂邊境,猶如一個火藥桶,仿佛今日伊拉克、阿富汗一般。正如洪秀全詩所說“待到風雲齊聚會,飛騰六合定坤乾”。廣西、湖南的百萬虎狼之眾,隻待一個綱領,一個偶像,將他們有效的組織起來,就能成為一股改變乾坤的巨大力量。 而大量湧入廣西開墾土地的客家人,與廣西本地土著居民之間矛盾重重。廣西土地本就不多,客家人與本地人經常為了奪佃、奪耕問題發生武裝械鬥。由於天地會叛亂的影響和軍事教育作用,客家人和本地人村社之間慘烈的仇殺很快升級,廣西、湖南農村社會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很快趨向軍事化。由於客家人之間缺乏血緣紐帶的聯係,使得他們的軍事組織脫離血親民團的原始形態,而極像近代國家常備軍的組織形式。 同時,由於鴉片戰爭後二千多萬巨額賠款以及五大港口的“開放”,白銀外泄,鴉片蜂擁入內,國內的銀價高漲,錢價暴跌。銅錢也在貶值,清朝前期一兩銀子折合一千錢,到了太平天國運動前夕,在廣西出現一兩銀子換二千二百文錢的驚人局麵。由於錢賤銀貴,商業陷入混亂,無形中使得鄉村農民和小地主階層的負擔一下子加重了三倍多,更多的人破產破家。政府從來不體恤民情,更加如狼似虎催逼賦稅,相互之間的關係形同水火。 這還不算,1851時,全國人口四億三千萬,廣西人口約七百八十萬,但全國人均土地隻有一點七畝,而廣西竟然僅一點一畝。比例嚴重失調,進而造成米價飛升。中國老百姓老實,無田農民為了活命,不少人自平原舉家遷入蠻荒山區,開山布種,燒野種田,墾山刨食,江南、福建一帶稱這些人“棚民”,廣東稱“寮民”。“太平天國”大名鼎鼎的楊秀清、李秀成兩人即是這種人出身,貧寒到骨,糊口而已。 還有導火索則是乾隆末年清政府為了幫安南(越南)國王打仗,派大軍自廣西等處進攻,結果損失慘重。清朝的軍事行動不僅對廣西當地人民造成巨大的人財力消耗,清政府還把米穀、銀餉等開支算在當地人身上,對廣西人民造成極大的負擔。此外,加上地方官員貪黷,虛報增墾數字,巧取豪奪,致使廣西農民不斷被開科加賦,民不聊生,種下無數動蕩的種子。特別是“金田起義”前夕的廣西,更是旱、澇、蝗、雹不斷,饑民遍野,僵屍滿路。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官府仍舊敲骨吸髓般進行壓榨,民眾“仇恨的怒火”到處燃燒。 此外,明末清初之際,南明的永曆帝最終在雲南被吳三桂所殺,廣西仍舊有不少李定國等南明將領的手下士兵散落於鄉間山林,也有南明湖廣籍舊部避難於其中,被當地人稱為“山湖廣”。這些人與壯族、瑤族山民雜居,勢必把反清複明的思想也代代流傳下來,這是太平天國起義的原因。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