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存啟示錄

為自己辦一所大學(1/2)

    現在,全中國的大學都在有計劃地而又盡量地擴招,更有新的大學在興辦著。確乎的,有機會讀大學的下一代,人數比例是快速地增加了。

    但是,不少在別人們看來很幸運地考上了大學的學子們,往往一年兩年讀下來,隨之對他們的大學感到了失望。除了名牌大學和熱門專業的學子們狀態良好,那一種失望是較普遍的。他們在被形容為“金色年華”的六年的時間裏,連續經曆三次中國特色的升學考試。而那六年從人的心理年齡上講,是本不該經曆那麽嚴峻的“事件”的。真的,他們所經曆的三次考試,無論對於他們自己,還是對於家長們,難道還不算是嚴峻的“事件”嗎?他們原本以為,終於考上了大學,終於可以在經曆了三次嚴峻的“事件”之後喘息一下了,可是大學裏的學業更加繁重,要學四十幾門之多,連星期六和星期日還要加課。

    普遍的家長們有著這樣的一種觀點——我們已經盡我們的能力使你們無憂無慮了,你們要做好的事情隻有一樁,那就是學習。而學習是多麽愉快之事啊,你們怎麽還水深火熱似的呢?

    看來,這未免是太局外人的疑問了。

    某件事的性質無論對人是多麽有益的,當它的進行時成了一種超負荷的過程時,它對人的性質往往會傾斜向反麵。即使它的性質原本是詩性的,其詩性也會不同程度地被抵消掉。

    大學的課程真的需要四十幾門之多嗎?

    這四十幾門之多的課程,究竟是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之下確定了的,還是太多地考慮到了其他的因素?

    這四十幾門之多的課程,真的反而有利於專業的精深嗎?

    是不是課程的門類越多,便越體現著綜合素質的培養呢?

    若論綜合素質的培養,則我以為,普遍的大學裏最薄弱的環節,薄弱得幾乎被忽視的環節,反而是人文思想教育的方麵了。

    而大學裏,無論理科的工科的還是文理綜合類大學裏,倘薄弱了人文思想之教育,那也就幾乎將大學的教育功能降低到了民間匠師的水準了。

    而即或從前民間的匠師,也是既教技藝,又教做人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不是好師傅的座右銘,而是好徒弟的座右銘。從前,父母將孩子引至師傅跟前,行過拜師之禮後(從前拜師之禮是大禮),往往說一句話是——“師傅,托負給您了!”正包含著父母對孩子將來成才的雙重的希望——謀生的技能方麵和立世的做人方麵。而從前的師傅們,如果是一位好師傅的話,也總是盡量從兩方麵不負重托的。“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同行相冤,莫如相全。”這些都是從前的師傅們對徒弟們的訓誨,具有著民間的極樸素的人文教育的意味。初級是很初級的,但畢竟是盡心思了。

    現在的大學,一屆一屆一批一批地向社會輸送著幾乎純粹的技能型人。而幾乎純粹的技能型人,活動於社會的行狀將無疑是簡單功利的。其人生也每因那簡單功利而磕磕絆絆,或傷別人,或害自己。

    但是在四十幾門課程的壓力之下,教師們又怎麽能做得比從前的師傅們更好?學子們又怎麽能在大學裏也兼顧做人的自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