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存啟示錄

關於情感教育(1/2)

    第一,首先我們強調,我們所言之“情感”二字,當然的,非僅指愛情現象的那一種情感,也不是包括了親情和友情關係便全部涵括了的那一種情感。不,不是這樣的。我們所關注、研討、分析和提升的情感,很豐富,很廣博。

    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切社會關係”,包括政治、經濟、法律、科技,等等。自然,也包括人類的情感現象。也就是說,倘忽視人類社會的林林總總的情感現象,則“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句話,就不能成立,起碼是有嚴重缺陷的概括。或換一種說法,人和社會和他人的一切關係,最終必然會呈現於人的情感方麵。

    第二,誰教育誰?

    師生共同接受教育。

    師生相互教育。

    我們共同地、自覺地自己教育自己。並且,將這一種自我教育,首先當成對自身有益的精神保健。

    那麽,究竟誰是教師呢?一言以蔽之——文化。古今中外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的文化遺產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解讀人類情感現象的正麵的和反麵的記錄,都可作為我們的教材。

    我要再強調一點,情感教育這一門課程,不是和我們的中文專業無關的課程,也不是中文專業的輔助課程,而是和我們的中文專業密不可分的課程。簡直可以這樣說,忽略對人類情感現象的研究、分析、了解,中文其實已不再是中文,人類的一切文藝的、文化的現象,便全都沒有了文藝的和文化的精神可言。比如畢加索——如果我們不研究、不了解他和他一生所從事的繪畫藝術之間的深刻的情感關係,不了解他和他所處的時代的情感關係,則我們無法理解他的某些畫。

    當然,人類的全部文藝的、文化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揚棄的過程。即使我們教學的是中文,中文和我們的關係,也遠不及社會和我們的關係那麽緊密。

    故我們的眼,我們的耳,我們的心,不能隻去看、聽和想從前的人事,文藝中的人事,文化中的人事,更要關注現實。我們必然要立足於今天審視文化,也必然要借助文化來解析現實。

    我們的情感教育所涉及情感現象較多,比如情調、情緒、情結、情愫、情操、情懷……

    依我想來,情調是後天的,易變的;往往與時尚有關,甚至是某階段比較刻意的、做作的一種表層麵的情感現象,每具有欺人性和自我欺騙性,卻又往往是寧願的、愉悅的。

    而情緒,則是一種司空見慣的情感的衝動表現。每一個人都常有這樣的情況,企圖掩飾是一件極難之事。比之於情調,它是情感的真實流露。不一定可取,但肯定真實。一般情況下,它是一種應該予以寬容的情感表現,但同時,又是一種需要克製的情感表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