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七百二十章 問盡不知事(2/2)

    起初白度差,表麵不甚平滑,結構不緊,紙麵上纖維束較多,纖維帚化度低,簾紋不顯,紙質粗厚。

    後來的紙則白度增加,表麵較平滑,結構較緊湊,纖維束較少,有明顯的簾紋,紙質較細薄。

    已能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紙,人們不再使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來書寫,而逐步習慣於用紙。

    最後紙成為占支配地位的書寫材料,徹底淘汰了簡牘。造紙術的進步,這一時期的各地都建立了官私紙坊。主要生產麻紙、桑皮紙和楮皮紙。

    造船技術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大的發展。孫吳政權建立不久,就擁有船艦五千餘艘,並不斷派出較大規模的船隊,北航遼東,南通南海。其中大船上下五層,可載三千人。

    在作滅吳準備時發明將許多小船拚裝成一艘大船的造船方法。這種大船稱為“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

    其後之人,曾將一輛隻有外殼的指南車,製作安裝了內部機構,予以修複,不過,有書本,詳細地記載了指南車的內部構造。據此,人們才對指南車有了更具體的了解。

    馬鈞還改進了連弩和發石車,又利用機械傳動裝置,創造了以木為輪,以水為動力變化萬端的水轉木偶百戲。

    為改善紙的性能,有施膠技術,早期的施膠劑是植物澱粉糊劑,或將其摻入紙漿中,或刷在紙麵上,再予以砑光。這樣處理的紙在書寫時就不會發生走墨、暈染等現象。

    剡溪沿岸是藤紙中心。由於藤紙質地優良,曾名噪一時。

    秦淮河南有烏衣巷,據稱住在這裏的貴族子弟及軍士都穿黑色綢衣。南京出產的黑綢直到近代仍馳名中外。

    與此同時,國學生們也開始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彼此成為固定的朋友,甚至幾方背後的家族,也開始斷斷續續的有了聯係。

    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成就卓著的機械發明家,他們在發明或改進各種機械,如先進的農業加工機械,水轉連磨,水力連機碓等方麵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至於,慕容婉兒現在,每想宮中的一位俊美公子,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此事,男子之間正常的舉止,就連悕雪也不例外。

    盧誌身為成都王集團成員,而江南勢力屬於東海王部署,兩方為敵對關係,所以盧氏難以躋身僑姓。

    盧氏長起處於北方爭霸的中心圈子,也難有機會南渡。比起因經濟原因寧肯死守北方的裴氏,盧氏在這一時期的家族力量略顯單薄,他們隻是被動的陷於胡塵之中。

    容傾的母親是烏蘭可汗眾多女人之一,出身不高但也沾得雨露,可是,在他出生後,薩滿認為他奇異的瞳色會給部落認為不祥,父親開始對他避而不見,母親因此受到冷落也開始厭惡他。

    七夕節,是民間鵲橋會節日,人們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鵲橋,便在人間河流放燈,讓牛郎認路快步與織女相會。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