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六百二十五章 二度大花臉(1/2)

    “就是洛京城!你怎麽知道!”柳綺雲兩眼發光,吃驚地看著悕雪,“我們,不會在哪裏見過吧?”

    細雪心頭一緊,故作鎮定地搖搖頭,不是呢,小地方的,洛京城旁邊一個叫啟封鎮的小地方。

    發髻上的飾物有步搖、花、簪、釵、鑷子或插花的形式,南方婦女以茉莉花插於發髻,有時將花戴在衣襟上。

    桌麵之上放在爐瓶有茶具等物,桌子的四腿為直腿方材,拐子紋角牙,桌麵下方為一個圓形繡墩,上麵覆蓋有褥套。

    梁侯景在製作攻城器械方麵尤為突出,曾“設百尺樓車”,又造飛樓、撞車、登城車、鉤堞木、階道車、火車等,“並高數丈,一車至二十輪”。攻防器械在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提到織文圖案,有“天、人、鬼、神、龍、象、宮殿之屬,窮極巧妙,不可言狀”。錦的產量很大,梁侯景據壽將反,“啟求錦萬匹,為軍人袍”。

    陳時曾有“上織成羅文錦被二百首,詔於雲龍門外焚之”的記載。南方織造技術馳名塞外,南齊書傳載,“芮芮王求醫工等物。

    最早的采氣裝置是“盆”,即煮鹽的鐵盆,反蓋在井上,使井底上升的天然氣不致擴散和泄溢。

    並下排水一方麵用轆轤往外抽水,另一方麵把地下水引進采完煤的坑窪地區貯積起來。

    馬鈞還製成了久已失傳的指南車。關於馬鈞作指南車的問題,以及與高堂隆、秦朗在宮廷上的爭論,史書上有很生動的描寫。

    然後“以竹木投以取火”。這就起到采氣和利用熱能的作用,從而成功地開發淺層天然氣。此外,人們還掌握了竹筒采集儲存天然氣的技術。

    天然氣,不但被廣泛應用,還成為文學作品的重要素材。郭璞在其《鹽池賦》中寫道:“飴戎見軫於西鄰,火井擅奇乎巴濮”。

    天然氣井僅限於巴蜀及陝西少數地區。後來,發現天然氣苗的地區有所擴大。的人們不但發現了石油,而且也發現了天然氣噴出地麵燃燒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範陽國轄境,在這裏發現天然氣,並用於燒飯,這是很了不起的。不久,人們又在這一地區發現了天然氣。

    水平提高,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能力也不斷加強,雖然這時還擺脫不了神秘主義的桎梏,認為石油、天然氣為“異物”,但對它已有較深刻的了解,並大膽地將這些“異物”用於生產生活的許多領域。

    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如寫經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

    北方人還用椿樹皮造紙。他們煮剝樹皮,雖然很辛苦,但是獲利很大;如果自己能造紙,得利就更大了。北方農民種植櫧樹的目的,就是為了造紙;而且煮剝樹皮是造紙的一道重要工序。

    麻紙由破布做成,但潔白受墨,物美價廉,寫成書後可以舒卷。如果說書寫材料還是帛簡並用。由於能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方正的紙,人們就無需再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逐步習慣於用紙書寫,最後徹底淘汰了簡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