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四百三十三章 如此絆人心(2/2)

    用紙書寫時則將一張張紙用漿糊粘接起來,用木軸卷起成為書卷,這樣一卷紙本書就可容下幾大捆簡冊所容之字,輕便實用,從而引起書籍形式的演變。

    過去用簡冊寫成的一本書需兩個人抬起,現在可以輕鬆地放在衣袋中隨手展卷。

    紙在中國社會的普遍使用,有力地促進了書籍文獻資料的猛增和科學文化的傳播。反之,科學文化和圖書事業的發展又要求造出更多更好的紙。

    其中重要的加工技術是表麵塗布,即將白色礦物細粉用膠粘劑或澱粉糊刷在紙麵上,再予以砑光。這樣,既可增加紙的白度和平滑度,又可減少透光度,使紙麵緊密,吸墨性好。

    對紙張加工的另一技術是所謂的“潢治”之法。

    “凡打紙,欲生則堅厚,特宜入潢。..蘖熟後,漉滓搗而煮之,布囊壓訖,複搗煮之,凡三搗三煮,添和純汁者,其省四倍,又彌明淨。寫書經夏然後入潢,縫不綻解。其新寫者,須以熨鬥縫縫熨而潢之。不爾,入則零落矣。”

    這樣一整套入潢法,其目的不僅在於染色,更重要的在於借黃蘖藥力以防蟲蛀。另外,書中還敘述了利用“雌黃治書”以防蟲蛀的方法。

    當時各地的瓷窯都用當地的瓷土作為製坯原料,而越窯則可能有意識地選用了鐵、鈦含量較高的瓷土作為坯料,使胎燒成灰色,對釉起襯托作用,並使釉青中帶灰,色調比較沉靜。

    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其特點是光澤好,透明度高。而黑釉則是用含鐵量很高的紫金土配製。

    以後又發展了黑瓷和白瓷。而白瓷的產生,早期的白瓷,胎料經過淘練,比較細白,釉層薄而滋潤,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層厚的地方呈現青色。

    在傳統基礎上有了改進,其用途日益擴大,花色品種增加,施釉方式也增多了,或黃地加綠彩,或白地加綠彩,或黃、綠、褐三色並用。

    從單色釉向多色釉邁進了一步,陶塑藝術不甚發達,製作簡陋,形態呆板,數量不多。陶塑藝術則突破了生硬的作風,注意了神態的刻劃,因而造型優美。

    紡織業用麻織成的布,馬鈞改良紡織機,品種及品質皆提升。當時製紙業除麻紙外也利用藤做出“藤角紙”。紙張已經可作出雪白紙及五色花箋,到南朝完全替代竹簡和絹錦。

    製瓷業在製成技術也有長足的進步,並廣泛在南方地區擴散。例如浙江就形成越窯、甌窯、婺州窯及德清窯。

    製茶業方麵,由於晉代士人習慣飲茶並提倡以茶代酒,使需求提高,種植區域進展到東南沿海。

    盧誌首先提問到:“陸遜、陸抗是君何物?”我們但凡讀過點三國的,都知道陸遜陸抗是“何人”,何況人家陸遜的親孫子親兒子呢。

    盧誌在陸遜麵前直接提陸機父祖的名諱,這是變著花樣罵人。陸機於是立刻回敬:“如卿於盧毓、盧珽。”盧毓、盧珽二位是盧誌的爺爺和爸爸,也是魏晉名臣了。

    總之,寧瑛無時無刻不在希望,悕雪能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公主,尋得一個好的歸宿。

    正是因為司馬澄鮮少出門拋頭露麵,洛京城裏關於他的傳言才會愈演愈烈。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