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四百二十八章 日落山水靜(2/2)

    床上出現了倚靠用的長幾、隱囊和半圓形憑幾。兩折四牒可以移動的屏風發展為多折多牒式。

    還輸入了各種形式的高坐具,如椅子、方凳、圓凳、束腰形圓凳等。這些新家具改變了人們的起居習慣與室內的空間處理習俗,成為唐代以後逐步廢止床榻和席地而坐習俗的前奏。

    在農田水利方麵,大多數是整修原有陂、塘、堨、門,使之發揮灌溉效益。東南十五裏修了婁湖,周圍七裏,溉田數千畝。

    縣城北作堰攔馬林溪水成塘,周長一百二十裏,匯集七十二條山溪水,溉田數百頃。所記載的水道變遷及水道位置資料,是研究水利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書中所記著包括農田水利,治理黃河,修整航道,修建堰、堨、運河等。此外,還將先秦至漢晉以來各地澤渚、陂塘、堤堰的興廢情況作了較詳細的陳述。

    使今的讀者及水利學史研究者能夠據此恢複當時水利建設的部分麵貌。

    書中不僅記載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及其變化,而且記載修築水利工程的技術與方法以及使用的建築材料等,這些資料都是研究水利學史時必不可少的。

    對水道記得詳細準確,加上支流、湖澤分漢,城邑,山嶺等資料,所以能夠全麵地來考察一條河甚至一個流域的情況,從而能夠推斷人工治理的利弊及興廢,為今的水利建設提供借鑒。

    在水利史上的意義是多方麵的,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一塊瑰寶。

    所產蜀錦以精麗著稱,享有盛名。左思《蜀都賦》讚美蜀錦“貝錦斐成,濯色江波”。

    《文選》李善注引譙周《益州誌》稱:“成都織錦既成,濯於江水。其文分明,勝於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

    “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蜀中軍需唯依賴錦”,可知蜀錦生產仍為軍需的主要來源,並在蜀地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當時蜀錦暢銷各地,魏、吳都到蜀去買錦。

    山謙之《丹陽記》記載:“江東曆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則市於蜀,而吳亦資西道。”蜀也用錦來作饋贈,

    環氏《吳誌》稱“蜀遣使獻重錦千端”。劉備賞賜群臣多用錦,“先主入益州,賜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錦各千匹”。

    同時,官府三令五申要民間增產蠶絲,群臣關於在養蠶繅絲時“暫免他役”以及禁止蠶織時“以役事擾民”等建議,屢見不鮮。這一時期養蠶生產情況,在楊泉所撰《蠶賦》中有詳細的描述。

    當時對養蠶的溫度、用桑、蠶座、上簇等技術都有嚴格要求,如蠶兒“逍遙偃仰,進止自如”的蠶座疏密標準,

    “在庭之東,東愛日景,西望餘陽”的簇室選擇條件等,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繅絲產品質量也很好,

    如諸暨、永安(武康)等地能生產高級的“禦絲”。絲織物的花紋繁多,如吳王趙夫人能織作龍鳳錦和五嶽列國地形錦。

    但由於長年戰亂等原因,這些地區的產品“皆下惡”,無法與蜀吳相比擬。但魏國沒有官營紡織手工業,專門從事官練的織造。

    由於他們習於羅紈綺縠等絲織服物,桑蠶業也隨之南移,並促進了南朝絲織業的發展。南朝各朝都置有少府,下設平準掌織染,大力生產各種絲織品。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