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三百八十七章 遊絲念繾綣(1/2)

    但由於佛教的傳入,其間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建築,即佛教建築,特別是建造了佛教寺院和高層的佛塔。

    案麵為一塊獨板,上麵放有藍綾封套的書籍一函,案麵另一側還有都盛盤一具,盤內放置筆筒石硯等文具。

    架案的左右兩端下方有一對如意雲頭紋的架幾承托,牆上掛有花鳥紋豎軸古畫一幅。

    隨之而來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也使在石窟、佛像、壁畫等方麵有了巨大發展。這種情況對建築藝術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使比較質樸的建築風格變得更為成熟和圓淳。

    佛教傳入,經過幾朝,由於貴族王族的大力提倡,以致興建了大量寺院、佛塔和石窟,最突出的情況。

    地方各郡縣也都建有佛寺。永寧寺為最大,按《洛陽伽藍記》所記,中間置塔,四麵有門,塔後為佛殿。

    塔為主要建築物,置於佛寺中央,而以佛殿為輔,置於塔後。許多佛寺是由貴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所謂“舍宅為寺”,就是把前廳改為大殿,後堂改為講堂。

    之後,傳統的庭院式木架建築應用於佛寺,而且使私家園林也成為佛寺的一部分。這些佛寺也往往是市民遊覽活動的場所。

    佛塔本是埋藏舍利供佛徒禮拜而作,傳來之後,把它縮變成了塔刹,已有的多層木結構樓閣相結合,形成了木塔。方形、九層。除了木塔以外,還發展了石塔和磚塔。

    這種塔與樓閣式木塔不同,采取密簷式,僅作為禮拜的對象,而不供登臨遊眺

    其來源是公元三世紀時印度出現的高塔形佛殿,即後來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所記的“精舍”。除上述兩種塔以外,從壁畫和石刻中得知,當時還存在第三種塔--單層塔。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開鑿出來的洞窟型佛寺。漢代已掌握了開鑿岩洞的施工技術,佛教傳入後,開鑿石窟寺的風氣在全國迅速傳播開來。最早是在新疆,

    這些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佛像都由皇室或貴族、官僚出資修建。窟外還往往建有木建築加以保護。石窟保存下來的曆代雕刻與繪畫,是寶貴的古代藝術珍品。

    從建築功能布局來看,石窟可分為三種:一是塔院型,與初期佛寺以塔為中心相同,這種窟在雲岡石窟中較多;

    二是佛殿型,窟中以佛像為主體,相當於一般寺廟中的佛殿,這類石窟較為普遍;三是僧院型,在印度稱毘訶羅,主要供僧眾打坐修行之用,窟中置佛像,周圍鑿窟若幹,每窟供一僧打坐。

    此外還有一種窟,分布在一、二類窟的周圍,也屬打坐用的禪窟。石窟的壁畫、雕刻、前廊和窟簷等方麵所表現的建築形象,是我們研究南北朝時期建築的重要資料。

    貴族們的住宅後都往往建有園林。園中有土山、釣台、曲沼、飛梁、重閣等。同時,疊石造山的技術也有所提高,或重岩複嶺,石路崎嶇,或深溪洞壑,有若自然,即其例證。

    一些士大夫標榜曠達風流,愛好自然野致,在造園方麵,聚石引泉,植林開澗,企圖創造一種比較樸素自然的意境。

    室內家具陳設發生了若幹變化。一方麵,席坐的習慣仍然未改,但傳統家具有新的發展。

    如睡床增高,上部加床頂,周圍施以可拆卸的矮屏。起居用的床加高加大,下部以壺門作裝飾,人們即可以坐於床上,又可垂足坐於床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