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三百一十四章 道來不易之(1/2)

    不過即便被慕容婉兒誤會,或是他將此事聲張了出去,語氣沉沉緩緩。

    以前,陸上運輸所用的車輛,多數是雙輪車。雙輪車隻適用於在平地大道上行駛,而在山間路上則無法使用。戰爭中,由於山道運糧困難,運輸工具亟待解決。

    這時,蒲元發明了獨輪車,常稱之為木牛”,“廉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人載一歲之糧也”。這種獨輪車適用於在崎嶇道上行走,一千多年來一直被廣泛使用。

    造船技術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大的發展。孫吳政權建立不久,就擁有船艦五千餘艘,並不斷派出較大規模的船隊,北航遼東,南通南海。其中大船上下五層,可載三千人。

    在作滅吳準備時發明將許多船拚裝成一艘大船的造船方法。這種大船稱為“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

    造船數量很大,東晉安帝時,建康一次風災,所毀官商船隻約達萬艘。在冀、定、相三州造船即達三千艘。

    如何提高船行速度,是船舶設計建造中的重要問題。而李皋設計的新型戰船,“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

    由於戰爭的需要,攻城略地的戰略戰術以及攻防器械和兵器製造,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在攻守器具方麵。

    梁侯景在製作攻城器械方麵尤為突出,曾“設百尺樓車”,又造飛樓、撞車、登城車、鉤堞木、階道車、火車等,“並高數丈,一車至二十輪”。攻防器械在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弩機趨於大型化,“中朝大弩鹵簿,以神弩二十張夾道,..劉裕擊盧循,軍中多萬鈞神弩,所至莫不摧折”。

    刀已安上長柄,作為長兵器使用。刀的質量也比前代提高了,蒲元為諸葛亮造刀三千口,用這種刀劈砍裝滿鐵珠的竹筒,象斬草一樣。

    後來,質量又有了新的突破,東晉時發明橫法鋼,以製刀劍,鋒利無比。改進了灌鋼技術,提高了鋼的質量,從而有利於製造兵器。

    綦母懷文所造鋼刀,據能斬鐵如泥。除承襲前代的刀、矛、劍之外,還增加了少數民族的雜色兵器,如鞭、鐧之類。

    從西域阿斯塔古墓出土的大量錦綺,可以看到有大紅、絳紅、粉紅、黃、淡黃、淺栗、紫、寶藍、翠藍,葉綠、白等顏色,色彩極為豐富。

    還值得一提的是,再到後來,江南以染黑著稱,所染黑色絲綢質量相當高,一般平民穿不起,大部為有錢人享用。

    馬鈞,字德衡,曹魏時扶風,來自西興平東南,是一位傑出的機械發明家。他的突出成就是改進織機和發明翻車。

    據書注稱:“時有扶風馬鈞,巧思絕世,傅玄序之曰:馬先生,下之名巧也。為博士,居貧,乃思綾機之變。麵上就閃過一絲微不可察的不悅。

    舊綾機五十綜者五十躡,六十綜者六十躡。先生患其喪工費日,乃皆易以十二躡,其奇文易變,因感而作者,猶自然之成形,陰陽之無窮。”

    由於綾機的改良簡化,使操作簡易方便,提高了生產效率。這種新綾機很快就得到推廣應用,促進了絲織業的發展。楊泉《織婦賦》描寫織綢女工“節奏相應,五聲激揚……屈申舒縮,沈厚抑揚”。

    造紙原料,以麻料為主,此外還采用其他韌皮纖維原料如楮皮、桑皮、藤皮等,有時還將樹皮纖維和麻料混合起來造紙。造紙原料的擴大,與造紙技術的革新是密切相關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