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二百九十七章 公子世成雙(2/2)

    所以馬鈞應是龍骨水車的發明者,至少可以他是繼畢嵐之後,對翻車作了重大改革,並用於農業排灌的革新家。

    翻車問世後,迅速得到推廣,並沿用至今。在近代水泵發明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對灌溉農田,發展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馬鈞還製成了久已失傳的指南車。關於馬鈞作指南車的問題,以及與高堂隆、秦朗在宮廷上的爭論,史書上有很生動的描寫。

    其後的祖衝之曾將一輛隻有外殼的指南車,製作安裝了內部機構,予以修複,不過,有書本,詳細地記載了指南車的內部構造。據此,人們才對指南車有了更具體的了解。

    馬鈞還改進了連弩和發石車,又利用機械傳動裝置,創造了以木為輪,以水為動力變化萬賭水轉木偶百戲。

    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成就卓著的機械發明家,他們在發明或改進各種機械,如先進的農業加工機械--畜力連機磨,水轉連磨,水力連機碓等方麵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以前,陸上運輸所用的車輛,多數是雙輪車。雙輪車隻適用於在平地大道上行駛,而在山間路上則無法使用。戰爭中,由於山道運糧困難,運輸工具亟待解決。

    這時,蒲元發明了獨輪車,常稱之為木牛”,“廉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人載一歲之糧也”。這種獨輪車適用於在崎嶇道上行走,一千多年來一直被廣泛使用。

    造船技術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大的發展。孫吳政權建立不久,就擁有船艦五千餘艘,並不斷派出較大規模的船隊,北航遼東,南通南海。其中大船上下五層,可載三千人。

    在作滅吳準備時發明將許多船拚裝成一艘大船的造船方法。這種大船稱為“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

    造船數量很大,東晉安帝時,建康一次風災,所毀官商船隻約達萬艘。在冀、定、相三州造船即達三千艘。

    如何提高船行速度,是船舶設計建造中的重要問題。而李皋設計的新型戰船,“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

    由於戰爭的需要,攻城略地的戰略戰術以及攻防器械和兵器製造,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在攻守器具方麵。

    梁侯景在製作攻城器械方麵尤為突出,曾“設百尺樓車”,又造飛樓、撞車、登城車、鉤堞木、階道車、火車等,“並高數丈,一車至二十輪”。攻防器械在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弩機趨於大型化,“中朝大弩鹵簿,以神弩二十張夾道,..劉裕擊盧循,軍中多萬鈞神弩,所至莫不摧折”。

    刀已安上長柄,作為長兵器使用。刀的質量也比前代提高了,蒲元為諸葛亮造刀三千口,用這種刀劈砍裝滿鐵珠的竹筒,象斬草一樣。

    後來,質量又有了新的突破,東晉時發明橫法鋼,以製刀劍,鋒利無比。改進了灌鋼技術,提高了鋼的質量,從而有利於製造兵器。

    綦母懷文所造鋼刀,據能斬鐵如泥。除承襲前代的刀、矛、劍之外,還增加了少數民族的雜色兵器,如鞭、鐧之類。

    每當離”真相“越近,司馬昀的心碎就多了一分,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乃為悲哀。

    而按照安雅的意思,無論是哪種可能,司馬澄就注定是個可憐人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