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二百九十四章 撼樹非蚍蜉(2/2)

    每當離”真相“越近,司馬昀的心碎就多了一分,按照安雅的意思,無論是哪種可能,司馬澄就注定是個可憐人了。

    對紙張加工的另一技術是所謂的“潢治”之法。

    “凡打紙,欲生則堅厚,特宜入潢。蘖熟後,漉滓搗而煮之,布囊壓訖,複搗煮之,凡三搗三煮,添和純汁者,其省四倍,又彌明淨。寫書經夏然後入潢,縫不綻解。其新寫者,須以熨鬥縫縫熨而潢之。不爾,入則零落矣。”

    整套的入潢法,其目的不僅在於染色,更重要的在於借黃蘖藥力以防蟲蛀。另外,書中還敘述了利用“雌黃治書”以防蟲蛀的方法。

    當時各地的瓷窯都用當地的瓷土作為製坯原料,而越窯則可能有意識地選用了鐵、鈦含量較高的瓷土作為坯料,使胎燒成灰色,對釉起襯托作用,並使釉青中帶灰,色調比較沉靜。

    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其特點是光澤好,透明度高。而黑釉則是用含鐵量很高的紫金土配製。

    以後又發展了黑瓷和白瓷。而白瓷的產生,早期的白瓷,胎料經過淘練,比較細白,釉層薄而滋潤,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層厚的地方呈現青色。

    在傳統基礎上有了改進,其用途日益擴大,花色品種增加,施釉方式也增多了,或黃地加綠彩,或白地加綠彩,或黃、綠、褐三色並用。

    從單色釉向多色釉邁進了一步,陶塑藝術不甚發達,製作簡陋,形態呆板,數量不多。陶塑藝術則突破了生硬的作風,注意了神態的刻劃,因而造型優美。

    紡織業用麻織成的布,馬鈞改良紡織機,品種及品質皆提升。當時製紙業除麻紙外也利用藤做出“藤角紙”。紙張已經可作出雪白紙及五色花箋,到南朝完全替代竹簡和絹錦。

    製瓷業在製成技術也有長足的進步,並廣泛在南方地區擴散。例如浙江就形成越窯、甌窯、婺州窯及德清窯。

    造船業歸官府管理,當時大船載重達萬斛以上。由於江南水路繁多,所以十分興盛。

    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如寫經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

    北方人還用椿樹皮造紙。他們煮剝樹皮,雖然很辛苦,但是獲利很大;如果自己能造紙,得利就更大了。北方農民種植櫧樹的目的,就是為了造紙;而且煮剝樹皮是造紙的一道重要工序。

    麻紙由破布做成,但潔白受墨,物美價廉,寫成書後可以舒卷。如果書寫材料還是帛簡並用。由於能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方正的紙,人們就無需再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逐步習慣於用紙書寫,最後徹底淘汰了簡牘。

    用紙作為正式書寫材料,凡朝廷奏議不得用簡牘,一律以紙為之,考古發掘表明,墓葬或遺址中所出文書雖多用紙,然仍時而有簡出土。

    邊走邊安慰自己,怎麽會有這麽巧的事……自己也不是一個人……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