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二百七十五章 燈火又經年(2/3)

    

    在弓背鬆弛狀態將繩子綁住兩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勻用力,慢慢拉弦,掛到第一弦槽裏,弓背就被略略彎曲了。

    

    這時,要仔細檢查弓背的曲線是否流暢均勻,標出過於強直的地方,把弓背放鬆後進行修整微調,直到滿意為止。

    

    然後再將繩拉開,逐次加大開度向下掛槽,並不斷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條令人滿意的均勻弧線。

    

    每加拉三、四個弦槽的開度,就可以將繩收緊些。這一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特別是每次加大開度之前,最好讓弓背“休息”,使內部應力得到釋放,以免木質損壞。

    

    每次上緊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緊一寸。當達到弓手適合的滿弓開度時,弓就馴好了。

    

    指弓手所能拉開的最大開度,相當於手臂平伸出去時由掌心到胸前的距離。這時,卸去托架,給弓背刷上幾層亞麻籽油作為防潮保護層。

    

    油幹了,便可以掛弦。弓弦是用羊腸或筋鞣製而成的,彈性和韌性都很好。掛弦時的固定開度掌握在弓弦與弓背中心的距離達到拳高。

    

    十分重視發展紡織工業。設立官員,有固定的官署,專人管理。

    

    “中尚方又別領別局、涇州絲局、雍州絲局、定州綢綾局四局丞”、“司染置又別領京坊、河東、信都三局丞”。

    

    當時的絲織業中心仍在北方,直到很久以後,定州仍是貢奉綾錦最多的地方。織物非常精麗。

    

    傳記中曾載元忠“曾貢世宗蒲桃酒一盤,世宗報以百練縑”,還有的記載祖珽“出山東大文綾並連珠孔雀羅等百餘匹,令諸嫗擲樗蒲賭之,以為戲樂”。

    

    還有的時候,也在涇州、雍州各地分設織局令丞、司織中大夫、司織上士以及縫工、雕工、韋工、玻工、毳工、績工、織絲、織采、織枲、織組等各中士、下士。

    

    棉布方麵有稱:“閩人以棉花為吉貝”,很早之前就有人開始種植棉花。

    

    “夫珍玩所生,皆中國及西域,他方物比不如也,代郡黃布為細,樂浪練為精,江東太末布為白,故不如白疊子所織布為鮮潔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