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二百一十三章 羽水之晡時(1/3)

    《禮記》有雲:’射者,仁之道也……“故明其節之誌,以不失其事,則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則無暴亂之禍矣,功成則國安,故曰射者,所以觀盛德也。”彎弓射箭作為考核人才的標準,不僅僅隻是一種技藝。

    

    “孔子複周禮”,以能射者為尊,“射”甚至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為賢德的尺度,“修身而發,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則將安能以求飲”。

    

    孟子:“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在儒家看來,“射”與“仁”、“禮”有著密切的關聯,“故事之盡禮樂而數為立德行者,莫若射,故聖王務焉。”射箭完全是一種禮樂教化的方式。

    

    “子作弓矢威下,下盜弓矢以侮子。”尚武成風的商周時代,弓箭被賦予了深刻的人文內涵,被發展成為一種政治製度——射禮。

    

    按照《禮記·射義》的解釋,射禮不僅選拔一般的人才,即使貴為諸侯,也要通過射禮來選拔。

    

    商周貴族普遍推崇射禮,尤其是大射禮和鄉射禮,在當時貴族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射藝還在以“六藝”為主要內容的奴隸主貴族階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五射”是指五種射技,依次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和井儀。白矢是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參連是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是矢發之疾,瞄時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是臣與君射,臣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是指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在周朝官製中,“射人”是一個重要的職務,他們除了掌管射儀之外,重要的人事安排也都由其掌管,並負責祭祀、朝聘、出征、大喪等重要禮儀。即使到了秦漢魏晉和隋朝宋朝,沿襲自“射人”的“仆射”一職仍為諸官之長。

    

    周禮提倡以射觀德,由此產生了射禮。“射”字是包括“身”和“寸”。“寸,法度也,亦手也”;“身”即人身,“射禮”就是為了樹立饒立身之本和處世之道。弓箭從一種技術被提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並成為一種具有高度審美的禮儀文化。

    

    射禮文化中蘊含著中國傳統的封建禮法和強烈的宗法等級,君臣之分,長幼之序,充分體現在隆重的射禮活動鄭

    

    “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射禮分為大射、賓射、燕射和鄉射,每一種射禮都有嚴格禮節要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