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意識與記憶映射原理

第1章 前言(2/3)

    第三個就是對哲學極強的興趣,這是學習和思考哲學的原動力,而這種興趣的強烈程度甚至能達致癡迷,瘋狂!

    除了上麵三個條件,還有第四個條件,而這第四個條件是最為重要,也是搞哲學的人極少能具備的——那就是要經常要遭受強烈的精神痛苦。

    全新的哲學思想是一個辯證法的過程。站在一種思想的角度是對的,站在另一種思想角度也是對的,但兩種思想放在一起卻矛盾了,然後將兩種思想不停地摩擦而產生第三種全新的思想完全包容它們。

    這種產生全新思想過程中卻需要一種催化劑——強烈的精神痛苦。

    痛苦能強化我們的思考力,特別是那些在長時期想不通透的兩種對立的思想,更需要更強烈的痛苦作為強有力的催化劑。

    在我思考一些哲學問題的這二十多年裏,我發現了一個奇特現象:在很長時間裏都無法突破兩種對立的思想時間,突然在生活中某一個時間點碰到一件讓人精神極其痛苦的事情,就在那極其痛苦的精神狀態下的幾個小時或幾十分鍾裏,回過頭來再去思考之一直困擾我的哲學問題時,突然一下子很容易地就想通了,一種全新的思想就這樣突然誕生了出來。而我在思考好多哲學問題到了一個瓶頸期都是這樣突破的。

    這種奇怪的現象,我也說不清這是為什麽?也許隻有一種解釋,人在極其痛苦的精神狀態下,思考力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超強化。

    所以我覺得曆史上那些在哲學方麵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被人生的痛苦累積起來的,誰能知道他在生活中遭受過什麽?

    也許哲學家就是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生活就像是受到了詛咒了一般,時時刻刻都遭受著生活中的磨難,遭受著精神上的痛苦。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就和傳說中的成佛的思想很相似。

    佛除了是佛,也是哲學家。

    經過十幾年的哲學沉思,在2012年左右,我終於到達了一個哲學思想的轉折點,一個哲學思想的質變。

    我隻記得在某個時刻的一刹那,我突然認知到了人類有“行為意識層麵”的存在。

    在現有的知識體係裏,人們都認為“人的行為”都是由人“怎麽樣去想”而決定的,就是所謂的“思想”。

    那些解釋不清的“行為”卻歸結於“潛意識”。但“潛意識”是一個非常含糊不清的概念,這是非常混亂的。

    在我看來,“行為”源於“思想”這個好像太正常不過的觀點,實際根本不是那麽回事,“人的行為”根本不是原於“思想”,“思想”是“思維意識層麵”的東西,而“人的行為”源於“行為意識層麵”。

    我真的沒想到整個西方的哲學曆史上居然沒有一個哲學家認知到有“行為意識”的存在。

    當然,這也是源於“行為意識”的特殊性,它確實很難被認知,很容易被錯誤地總結成為“思維意識層麵”的東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