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經營

0047 安居樂業(1/2)

    李土根李老漢站在山坡上往下看著大片剛出苗,不過一掌高的大片麥、玉米地心裏的滋味甜中帶酸,臉上的笑容卻配了眼神中有微微茫然若失。

    如此複雜的感情不似一個老農更類似一個經曆曲折的文化人,而之所以如此乃是他站立的位置處於桃源,名為先安區的十八村,而他原來的居住地是西北老貧困區,一個邊遠村。

    那個村土地貧瘠、植被稀疏、常年連吃水也困難。好在退耕還林與國家有各種補助,加上年青人都在外麵打工有些錢寄回來,勉強的食物不缺寒衣不憂。

    但與從電視上看到的、年青人回來敘述的外麵生活比,他們的生活確實是屬於中國最貧困的,隻比電視上常見的外國災民、難民安定溫飽而已。

    也有年青人想帶父母去打工的地方安居,但去外麵打工的年青人基本上屬於最底層的勞工,收入在貧困地區看來是十分豐厚,可當地物價、消費也高,還沒什麽根據,就是想在當地種地也不成。

    還有就是窮家難舍、安土重遷、不忍背棄祖宗墳墓等觀念讓他們邁不開步,一直守在隻有老人與孩子的陳舊殘破老村古屋。

    對讓貧困區的農民最有效的脫困之路容易卻不簡單,將他們安置到雨水豐富、土地肥沃之處即便是隻種少許田地就可以讓他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可是辦法簡單,他們棄置的土地可以植樹,資金比一年年扶貧也不會支出更多,隻不過前期支出大一些後麵逐漸降低至零。

    但雨水豐富、土地肥沃地方的土地也是不夠種,本來按效益那些地方留下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勞動力種植糧食就足夠了,但連本地區的人耕地也不夠種,怎可能再安置外來人口。

    因而向桃源也正好有機會讓貧困區的人口先整體遷移走,特別是那些進村要爬懸崖的村子肯定會第一批動員。另外桃源建設還需要大批搞基本建設的勞動力,他們那裏的年青人外出主要是幹這個,一起遷移到桃源也正好。

    他們過去一般就近在磚瓦窯、石灰窯、水泥廠等廠裏,或道路、橋梁、房屋、廠子等處幹活,甚至是為自己家蓋房子,一般離家近,讓孩也不再成為留守兒童。

    加上國家會提供一些農業機械,幫助開墾土地,這一來一家人女性可以留在家裏種地,男性在外幹活十半月回家休息二三,日子與江南農民也不差上下的。

    如李老漢家現在就是如此,兩個兒子與一個孫子此時都在附近打工,不過剛來時整個村子的房子都是自己動手蓋的,但他們每個人都有國家給予的補貼,所以國家幫他們蓋的也沒有錯。

    同時土地開墾也同樣如此外,開墾出來的土地每一家都給了一台手扶拖拉機讓各家自己耕種。另又一定額度讓各家自選農具、家用器具、電電、糧食種子、日用品等等,幫助他們安居樂業。

    每個外出打工的人都有一輛二萬左右的皮卡,不少人每日都可以回家過夜外,孩子們上學也近了,又還是平地,與過去爬山越嶺無法比。

    現在山坡上種了蘋果、梨棗、柿子等苗,也有片竹子林,村邊有不少菜地,因為最早種植有些葉菜已經是收獲過了,此時黃瓜、西紅柿正在成熟季。山下有大片已經開墾並種了莊稼的土地,山腳有人工湖泊,住的是新房子,讓李老漢真是無法抱怨什麽。

    相比之下他之前住了幾十年的地方還不如現在的牲口堋,由於留有許多空地長滿青草,他們各家都養了一些牛、羊、驢,李老漢有閑就照看它們別亂跑。

    吃穿用樣欞是李老漢過去不敢想或至少沒想到的,但他仍然有些懷念以前的日子。臨行前已經被告知隻需帶些隨身物品就可以了,他卻在祖墳抓了一些土帶來了桃源,將它們在山頭挖個坑埋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