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

0590 故隋兵道,遺澤後世(2/3)

    生活在隋煬帝的統治下,無論士民、都不算什麽愉快的體驗。可是與隋朝係出同源、並繼承了大量隋朝遺產的大唐,無疑要幸福得多。

    別的不,就隋煬帝搞出的這些大規模基建工程,那足以讓任何一個朝代的帝王都羨慕得眼光發綠。

    古代的道路並沒有進行路麵硬化,每年都要進行必要的養護維持,這同樣是一筆非常大的投入。據劉幽求解釋,隴右每年單單為了養護這一條兵道,便要投入起碼十萬人次的勞役。

    就算如此,這條兵道也不可毫無節製的使用,基本上隻有朝廷直接遣派的大規模且對戰機有著極高要求的行軍,才能使用這條兵道。

    至於其他程度的行軍,還有征發勞役、以及諸胡仆從,則就隻能使用其他的道路了。

    李潼聽到這裏,越發有感於古代戰爭真就是燒錢,不考慮戰爭的勝負和將士的犒賞賑濟、包括戰爭過程中的資糧消耗,僅僅隻是把戰士投放向戰場,對於國力微弱的朝代而言,就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所以,先民們為後人開辟出了此方地中最適合繁衍生息的土地,這既是先民們的豐厚饋贈,也是對後代子孫的一大考驗。這樣的富饒膏腴之地,自然引人垂涎,周邊豺狼虎豹無不垂涎三尺,一旦國力不繼,便要遭到侵奪。

    也因此在許多曆史時期中,一直存在著一種論調,那就是諸夷之地蠻荒瘠薄、收之不足以養,實在不值得投入大量的國力去攻伐,這也算是一種基於現實的考量。

    如果沒有足夠的利益加以驅動,對外的擴張實在很難長久維持下去。反而神州赤縣得獨厚,一直都是諸邊蠻夷眼中的大肥肉,大凡隻要力量增長到一定程度,總是難耐貪婪之心,一定要出兵搞上一搞。

    朝廷對隴右這條兵道的保護實在是無微不至,甚至具體到不準隨意砍伐沿途樹木、不準在兵道左右十裏之內進行方牧,由是也使得兵道兩側植被覆蓋率極高。

    眼下已經到了初春時節,地之間逐漸回暖,草野漸露青蔥。由於兵道上禁止常人同行,李潼一行也少覽隴右風物,趕起路來甚至感覺比關內還要更加愜意。

    畢竟兵道路況良好,兼之一路也是傍河而行,水汽不弱,很少有沙塵朔風。就這樣不知不覺間,前鋒部伍就抵達了鄯州。

    鄯州的湟水城外,河源軍大使黑齒常之早率眾多將官並當地那些城傍武裝的酋長們於此等候。得見雍王旗幡出現在視野中時,黑齒常之也忙不迭引部趨行迎了上去。

    “末將黑齒常之,率河源諸將官恭迎雍王殿下!”

    黑齒常之年紀五十多歲,麵相英武、身材高大,身著明光鎧、大腹便便,幾乎沒有什麽老態顯現,一部髯須垂在頜下,看起來與中國人士全無二致,倒是頗為符合李潼想象中的名將形象。

    既入河源軍,他也不作倨傲姿態,策馬出列而後翻身下馬,行至黑齒常之麵前半丈,微笑著對他點點頭,並環視後方諸將官們一眼,開口道:“燕國公不必多禮,還有諸位將官,王今次登隴,非為滋擾。既得朝廷使命,領掌隴右軍務,則殿中敘階、營前同袍。性命彼此托付,榮辱俱為一體!”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