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

第一百七十五章 掙什麽錢(1/5)

    為什麽把寶押在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上?為什麽把前途賭在以難以理解的工作中?

    所有騙子的基礎是信息不對稱,利用你不了解的東西占你的便宜。

    有這樣一個段子,燕子與冬子都聽過。在容城流行一句話:買的沒有賣的精。因為賣貨的,對這一行是專業的,而買的人,大多業餘。

    先介紹段子的背景。在一個茶葉鋪,一句茶客來買茶。懂茶的人都知道,喝綠茶,最好的是明前茶。所謂明前茶,就是指清明前從茶樹上采摘下來的新茶。一般來,當年的茶,比去年陳茶,價格上有五到十倍的差異。懂行的人,都買新茶,從不買陳茶。哪怕你這陳茶是西湖龍井,口感也難以趕上本地人種的土茶,隻要它是清明前剛發出來的芽子,清新爽嫩,這就跟吃蔬菜水果,一定要新鮮一樣。

    二三十年前,有個湖北人發現了一種茶葉的保鮮方式,那就是冰箱保存,在5度的環境裏,茶葉可以在幾個月內保持著自己的新鮮度。這談不上什麽發明,隻是發現,就跟蔬菜保鮮差不多。當然,要密封,進入保鮮室,就行。

    所以,春過後,到了夏買春茶,也是買得到的,但一定是從冰櫃冰箱裏取出來的。懂茶的行家,隻買散裝茶葉,從冰櫃裏取出來那種,還得要親自嚐一下,才決定。

    對於不懂茶的人來,茶店老板忽悠你,用一大堆專業名詞。比如有人,你看這是芽茶,泡上後,杯子裏的茶芽根根直立,這是頂好的毛尖吧?

    還有人,你看這湯色,金黃清澈,聞起來是不是有種板栗香味?要知道,六安瓜片就是與板栗樹混種在一起的,所以有這個香味,這可是當年慈禧太後最喜歡的茶葉。

    但是,懂行的人不這麽看。因為,去年的老毛尖,也可以根根直立。而所謂的板栗香,隻是炒茶時加了香料不同而已。要知道,板栗樹在自然生長的條件下,是沒有香味的。它的香也是炒製過程中,才會有的。怎麽可以通過自然生長的方式,傳給附近的茶樹呢?

    不信的話,你去聞大部分綠茶,幾乎都是板栗香。但是,有幾個茶園,栽過板栗樹呢?

    過了年的陳茶被包裝在很好看的盒子裏,不懂行的人,買來送禮,好像很高檔的樣子,這種茶還賣得特別貴。其實,進價很便宜。

    而最好的茶,是裸賣的,完全沒包裝,放在冰櫃裏,等你嚐後再買。

    要板栗,湖北的黃岡,尤其是大別山區,確實是板栗栽種普遍。這裏有個英山縣,倒產出很好的綠茶。當然,山的那一邊,就是安徽六安地區,盛產那著名的六安瓜片。

    有懂行的人知道,買六安瓜片可能性非常。因為它太名貴,自己也買不起。但喝到正宗英山的明前綠茶,尤其是那種芽茶,是相當不錯的。

    這,來的就是一個懂茶的行家。他到茶行,先品嚐了英山剛出來的明前芽茶,感覺口感不錯。於是就問老板:這茶多少錢一斤?老板回答00一斤。茶客到:那就來一斤,你別跟我差稱,要足量,好不好?老板一愣:那就00一斤。茶客到:我要很幹的那種,不要含水量高的,一捏就碎的那種最幹。老板明白,碰到行家了。

    老板筆到:“按你的要求,那就要400一斤”。

    “好吧,來一斤吧,你可別跟我調包。”

    老板實在忍不了了:“500一斤,就這個價。”

    可見,一個人要想不被騙,必須懂行。

    其名的香港首富李老板曾經過,他不掙自己不熟悉的行當的錢。為什麽?因為不熟悉,就容易受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