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超級培育係統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司馬根基(2/4)

    而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更讓那些將士瘋狂的,是這些新土地上的那些特產,一張完整的貂裘,在遼東隻需要一百多個元興通寶,而到了洛陽城的商鋪裏,就會被標上至少五千錢,這還是如今地方安定,官道通暢時的價格,換做六七年前,這個價格還要翻一倍有餘。天殺的,怪不得那些商人在數十年前如此混亂之時,寧可冒著被盜匪、胡人劫殺的風險,也要往這邊跑。

    雖說朝廷有嚴令,軍中不得行商,但是將士們自己剛剛攻下一片新的土地,買一些本地特產,縱是朝中的那些禦史言官,也挑不出理來。這些特產,來日帶回老家,對於尋常人家而言,便是足可傳承子孫的寶物了。

    所以,在如今的大漢,那些學業不算優異,難以入太學就讀,即便去了隻怕也是成績墊底之人,就幹脆放棄了讀書出仕的希望,想辦法扔去軍中聽命,才是正道,若是家中有兩個以上兒子,那父母的這一想法便會愈加強烈。

    堂堂七尺男兒,上不能報效朝廷,下不能為兒孫謀求富貴,活著還有何用?為父年輕時,朝廷昏庸,內亂不止,百姓連吃飽飯都是奢望,如今你們趕上好時候,有了好日子,豈能在家中坐吃山空?

    這些父母都會用這句話教訓兒子。

    如此一來,臣子為了自己的功勳,商戶為了關外豐富的特產,將士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百姓們為了光宗耀祖、蔭庇子孫,所以然上下一心,一個個急紅了眼,所有人都搓著手準備拿近百年來對大漢十分不友好的那些鄰國和蠻夷部落開刀。

    當然,表麵上必須要說,這是為了複仇,嗯,國仇家恨,必須得報,和利益什麽的沒有半點關係。

    嗯,就是這樣,反正大家都是這麽說的,挑不出半點毛病。

    作為這一切的發起者和最終掌控者——劉赫而言,這實在是最美妙不過的事。

    均田製的本質,便是將土地收歸國有,做到相對公平的分配,盡可能避免和減緩土地兼並的速度,讓絕大多數百姓都能耕有其田,如此一來,自然就不會有人造反。一個能得到絕大多數農民擁護的朝廷,被推翻的概率自然就低了許多,這對皇帝本人也好,對百姓也好,都是最佳選擇。

    而均田製最大的敵人,便是過分強大的門閥,他們一個家族的人口便有數百人,本身就能分到極多田產,如果再被他們壟斷了出仕為官、立功獲爵的機會,那用不了一百年,國家的田地至少七八成都要落入他們的手中。

    如今這樣最好,讀書的機會、做官的機會、參軍立功的機會,都分一部分給百姓,雖說百姓家的子弟,多數時候讀書也好,參軍立功也好,都比不過家底雄厚,自幼就能得到更好教導的大族子弟,但總歸是有了機會。

    百姓人口最多,哪怕成才的幾率是大族子弟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朝堂上的官員,軍中立功的名單,也會有相當大比例被他們占去。

    而隨著人口日益增多,土地總有不夠分的一天,因此,把臣民們的目光向外轉移,實在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方法。大漢太富饒了,富饒到了在整個亞洲地區,幾乎是一枝獨秀,遙遙領先,身為後世曆史學研究生的劉赫,對這一點太清楚不過了。

    因此,周圍的匈奴、鮮卑、羌人、高句麗、扶餘、烏桓、山越、南蠻,都抱著要來啃一口的想法,乃至在大漢衰弱時,連西域那些小國,在投靠了匈奴之後,也沒少來參與欺淩。

    如今借著複仇之名,把他們的土地,一寸一寸打下來,壯大了國力,振奮了軍心,告慰了祖宗,順便把那些地廣人稀的地方,都收入到大漢的版圖之中,讓大漢在人口滋生的同時,土地也在源源不斷被開拓進來,豈不是一舉多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