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超級培育係統

第七百零二章 朝議定論(1/2)

    緊跟著,右車騎將軍皇甫嵩也開口。

    “左車騎之言,老臣深以為然,涼州雖是苦寒之地,然西通西域,北連大漠,昔年,我大漢教化四夷,令萬邦臣服,便是由涼州而出,乃設西域都護府。敦煌、酒泉之地,曾幾何時,亦為繁榮之所。若能善加治理,或可再複昭宣時之榮光。”

    皇甫嵩這話時,神情顯得有些激動難耐。

    劉赫聽到“西域”二字,也是登時心頭一亮。

    “二位愛卿所言,正合朕心。朕有意選派將領與官員,前往涼州各地。北地、安定、漢陽三郡,已歸朝廷管轄多年,所需派遣官員者,以其餘七郡為要。朕有意將並州與司隸地區的一批能臣幹吏,調往涼州任職,再以重兵鎮守各處,待涼州安定,糧草豐收之後,再發兵南下,直搗成都,不知諸位愛卿,有何異議?”

    “陛下英明!”

    “老臣附議。”

    王允看了看周圍大臣的反應,稍稍思量一番,隨後也站了出來:“老臣也讚同陛下之意。”

    劉赫麵露笑容,對這個結果也顯得十分滿意,連楊彪一派的大臣,也多有表態支持。

    “這兩年來,楊彪等人對朕也算十分恭謹,看來是想通了。回頭朕倒要和他們好好商議下,讓他們多多舉薦些人才。”

    就在他以為大局已定之時,杜畿忽然站了出來:“啟奏陛下,微臣以為,陛下此舉,正可一解涼州之急。不過,涼州乃四戰之地,除東側接壤司隸之外,其餘三麵,皆需派遣大將,鎮以重兵。加之涼州城池眾多,所需官員,絕非短時間可以係數就任,所需將領也是極多,朝廷日後用兵之地更廣,以大將鎮守地方,難免有些屈才。”

    他這幾句話,可謂是道了劉赫的心坎裏。前幾日和荀彧等人探討時,也對這一問題愁眉不展,劉赫見他開口提出,隻當他有什麽好提議。

    “愛卿有何提議,但無妨。”

    “謝陛下。微臣認為,文官之中,亦有擅兵之人。將軍之內,非無治粟之能。如司隸校尉崔州平,前將軍關雲長,鎮東將軍張明威,征南將軍高伯平等人,皆文武全才,即可帶兵殺敵,更能治理一方。陛下不若選派一批這樣的能臣,將他們派往涼州的邊疆城池,上馬征戰,下馬安民,再遣一大將,坐鎮涼州,總攬一州軍政,則涼州之事自安,朝廷之難亦解,豈不兩全其美?”

    “唔……愛卿言下之意,是要從行伍之中,撿拔賢良之士,令其兼領地方官一職?”

    杜畿的提議,劉赫倒也覺得有些可校比如張勇,擁有89的智力,71的政治,做個太守都可勉強勝任,若執掌一城,自是綽綽有餘。朱燁,關羽,高順,如今都有超過60的政治,治理地方,自無不可。

    軍中大將領,達到60以上智力,50以上政治的,劉赫粗略數一數,也有數十人,這些人很難有什麽大作為,可是讓他們去地方上,依照朝廷頒發的旨意去執行和治理,想來也足以擔當。這個辦法,劉赫之前倒真的沒有想到。

    不料,他剛要開口表示讚同之時,盧植卻出言反對起來。

    “此事萬不可校京兆尹之言,無非是委任一人為涼州牧,再令地方太守、縣令,軍政合一,如此令不少將領兼任地方官,或地方官兼領軍務。雖可省去不少官員空缺,但地方權力過重,與諸侯無異。”

    杜畿道:“若是尋常之時,政權與軍權,自當分離。然如今朝廷廣缺賢才之士,若有適宜之人,暫從此例,於國於民,亦有裨益。待新秀人才舉薦出仕,涼州各地又逐漸安定,陛下再收其權而分之,料也不遲。否則這七郡數十縣,所缺官吏,何止百餘?朝廷各地本就缺少執掌之士,再從各地調派如此之多的能臣前往,難免衍生動亂,或使政令有所不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