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鴻途

第1066章提升城市幸福感(1/2)

    張東峰認為在建設新型城鎮後,還要解決產業空心化問題。

    為此,在專家學者的指導下,各個鄉鎮發展特色產業。

    比如三清鎮發展中藥材、青梅、佛手瓜產業,通過“市民下鄉”引入民宿、咖啡、手作等業態,發展旅居產業、區域旅遊、共享經濟。

    說實話,張東峰推行這樣的改革,隻是走出了鄉村改造和振興的第一步。

    張東峰認為“征地悲劇”也到了需要徹底終結的時候。

    理想中的新土地製度運行後,受“增減掛鉤”指標限製的土地置換將逐步退出曆史舞台,農業將實現適度規模化經營,農村二三產業將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潛力。

    城鄉融合發展後,更多村民將轉向二三產業就業,並從土地經營中分享到更多收入。

    除了因地製宜、找準定位,張東峰認為關鍵在於決策背後的核心理念,這將導向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

    張東峰覺得如果單純以項目為目的,就直接流轉土地、流轉集體資產,把農民全部都搬出去,引進市場資本投入打造,再進行招商運營,但是以鄉村振興為理念,一定是共創共享,一定不是把農民都遷出去,還要解決集體經濟問題,解決市場資本下來後,如何和老村民共融的問題。

    為此張東峰在與專家學者、基層幹部商討時,提出要堅持“讓鄉村還是鄉村、讓鄉愁留在鄉村”的理念。

    作為其中的一個試點村,古林村原先是一個以種植糧食為主的傳統村莊,後來產業轉換為雷竹、茶葉、獼猴桃、耙耙柑等經濟作物後,村集體經濟才有所發展。

    後來省城美院師生來此采風寫生,便開始引入了陶藝、蠟染、篆刻、書法等專家駐村。隨後,越來越多手工藝者來村裏租用老房,發展文創產業。

    借助這些“新村民”的力量,在鄉村景觀營造上加入了藝術化設計元素,並開發出鬆林火鍋、春筍宴等地道的鄉村美食,通過開辦體驗式農場、舉辦雷竹春筍藝術月等活動,逐漸探索出農創加文創的發展模式,提升了農業的附加值。

    張東峰覺得“在古林村,是一群有情懷的人在做一件有情懷的事情。”

    複盤這些鄉村振興試點村莊,張東峰認為“三個不任性”很重要。

    一是權力不任性。在鄉村建設的專業性問題上,不是“誰官大誰說了算”,而是充分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

    二是農民不任性。比如古林村向手工藝者出租農民房子時,統一規定3000元、5000元、8000元的三檔價格,由村集體統一簽約流轉,並以“修路不經過家門前”等軟性方式約束農民坐地漲價的行為,才能穩住引入村裏的項目。

    三是資本不任性。張東峰認識到資本力量非常強大,講求的是經濟邏輯,可能會與村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理念產生衝突。

    為此,必須通過相應的製度規定資本下鄉後要確保農村的耕地繼續種植糧食,農村土地不能走向房地產化等等。

    當然,張東峰幾個月來推行的農村土地製度改革探索僅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初步嚐試。

    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村鎮的空間結構、產業形態將會發生改頭換麵的變化,附著其上的鄉土社會也和以往不同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