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說曆史:朝堂上的戲法

農民起義者的國家意識(1/2)

    太平天國時候,中國最有名的人,是洪秀全,而與此同時,在大理這個地方,最有名的人,是杜文秀。這是兩個“造反頭子”,一大,一小,小的自然是杜文秀。杜文秀據說還一度奉過太平天國的旗號,當然,跟當時大大小小遍地起哄扯旗造反的團夥一樣,隻不過是借勢的空名頭。苦命天子鹹豐的天下,遍地烽煙,杜文秀是其中較大的一股。洪秀全和杜文秀這兩個“造反頭子”,經曆倒有幾分相似,都是讀書人出身,喜歡舞文弄墨,杜文秀比洪秀全要強一點兒,已經考上了秀才,在當地算是個鄉紳。從留下的文字看,雖然都有八股味道,但杜文秀似乎比洪秀全要略勝一籌,至少引經據典多一點,拽文的時候,文理尚通。

    據史料記載,杜的父親是回民,母親是漢人。考秀才時,受到典試的學政賞識,要他改回歸漢,由父姓楊改母姓杜,他和父親都能欣然接受,說明他和他的家族,跟清政府有相當的親和度。這樣一個鄉紳,最後變成造反的大元帥,顯然與當地愈演愈烈的回漢衝突有關,也跟太平天國起義後,天下大亂,地方豪強趁機起事割據有關。在太平天國大鬧起來之前,即便回漢衝突已經波及到了自己家裏,杜文秀還是選擇逐級上控,最後赴京告禦狀這種體製內的解決方式。最先起事者,其實並沒有他在內。

    杜文秀起義,在中國近代史教科書裏,一向占有相當的地位,不過,即使在大理,現在的人們,幾乎已經快把這位大人物忘了。當地的旅遊路線上,顯然沒有像武昌那樣,把辛亥首義的軍政府作為重點推薦的地點,幾乎沒有一個旅遊團的導遊,會介紹給遊客去看當年起義的遺跡。其實,杜文秀帥府地處大理古城的顯眼地帶,卻門前冷落車馬稀。我在裏麵泡了一個上午,隻見到兩個遊人,而且還是來看古代陶俑的藝術人(元帥府也是大理博物館),對杜文秀一無所聞。

    杜文秀的元帥府很氣派,在杜文秀打下大理之前,是雲南提督的衙門,就像洪秀全的天王府,是兩江總督衙門一樣。以現在僅存的衙門,其規格建製略小於現存於保定的直隸總督府,但顯然要華麗得多。不知是杜文秀占了窩子之後加以改建了,還是大理這個地方的人善用磚石,喜歡雕飾,房子本來就修得漂亮。

    當年的元帥府,現在的博物館,有一個展室是給杜文秀及其起義的。不過,看來杜文秀起義,留下的文物不多,無非幾把長刀、三股叉、兩門土炮。到底是不是義軍用過的,其實很難說。其中至少有一柄大關刀,估計是關帝廟的舊物,是泥胎周倉手裏的家夥,跟起義軍肯定關係不大。大刀不僅沉得嚇人,而且壓根沒有刃口,刀刃比一般的刀背還厚。杜文秀義軍,號稱白旗軍,但展室裏連一麵白旗都沒有。但有意思的是,展室裏,杜文秀留下的文書倒是蠻多的。一般來講,紙製的文物保存最難,但大理有關杜文秀的親筆書信、文稿、講演記錄,卻相當多。這些文物,在我看來,真的假的都有,有些假貨幾乎一眼就能看出來。展品中一個名為杜文秀在“民情訪查隊”出發時的講話的文件,上麵居然有“帝製已除”、“清朝殘餘勢力”、“土豪劣紳”等民國時才會有的提法,而且通篇講話,全然現代人口吻。一份判決書,上麵居然有“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等語,“革命”、“反革命”,甚至“反革命叛徒”之類的話,也隨處可見,怎麽看都不像當時人說的。而且看展品說明,說杜文秀的民情訪查隊,很像是後來八路軍的工作隊,下鄉去訪貧問苦,打倒土匪惡霸,發動群眾來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