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說曆史:朝堂上的戲法

再談官本位

無可否認的事實是,自秦漢之後,官僚一直就是中國政治的核心。這種製度的弊病很多,最令人頭痛的是官本位,整個社會從具體層麵的運作,到價值層麵的認同,一個官字可以統概一切。但是,它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不斷地把社會各個階層的精英,通過選官製度,吸納到統治層來,從而維持這個階層的效率,保障社會精英對政治的參與。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中國傳統特色的官僚製,最核心的成分就是選官製度(古人稱之為選舉),甚至中國社會也可以被稱為選舉社會。 正因為如此,當漢朝以推薦為主的選官製度,最後蛻變為憑借門第做官的九品中正製的時候,政府的效能,就一塌糊塗了,而王朝多數時候,隻能偏安於一隅。大一統的王朝重興,勢必重建選官製度,保證其吸納精英的管道暢通,使官僚製不再成為少數人的私家園子,這就有了以考試取士的科舉製。 科舉製延續一千多年,雖然遭到不間斷的批評,但至少在選拔精英方麵,一直都有很正麵的作用。盡管不能說考上的都是人才,但的確很多民間人士,通過這個渠道,進入了仕途,白衣致卿相,並不是一個說說而已的夢想。據吳晗統計,明清之際,中進士的人,一半以上都出身“中小地主階層”。即便曆朝曆代都會照顧高官,允許他們的子弟可以因門蔭做官,但有出息的官宦子弟,往往不屑此道,非自己考出來不可。不是因為這些人特別有誌氣,而是當時的社會風氣,大家往往看不起門蔭出身之人,一個人若想在仕途上混得開,非走正途(考試)不可。 古代中國的官僚,本身含金量就很高,屬於一種最能獲利的職業,居於這個職業高端之人,如果希望子承父業,當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有誰不希望子孫有出息呢?依照傳統時代各種職業的行業陋規,自家子弟入門,總歸要容易些,因此,官宦的子弟做官,仕途之順自是沒有問題,所到之處,都有人高看一眼。但是,這樣做的結果,這個行業,就會成為排斥新鮮血液的“窩子買賣”。顯然,對於操控政事的官僚階層,這種狀況,往往是致命的,因為一方麵不便吸納社會各個階層的精英,一方麵也就難以得到各個階層的支持。 沒人敢說,官宦子弟就一定沒本事,更沒有人敢說,官宦子弟就必定是紈絝的代名詞,從古至今,有出息、有作為的官宦子弟有的是。兒子比老子在仕途上混得更好,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為官者,尤其是為高官者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把平民上升的路都給堵了。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