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中華——漫談棋文化

§第一節 中國象棋起源和發展(1/4)

    一、中國象棋的起源

    象棋的傳說

    中國象棋的起源,在我國古文獻中也有幾種有趣的傳說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如元念常《佛祖曆代通載》說神農以日用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代之為機矣。“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如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謝在杭《五雜俎》說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猶重車戰也”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居類書》說雍門周謂孟嚐君足下燕君,則鬥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五、起源於北周武帝時,《太平禦覽》說周武帝造象戲“明羅頎《物源》說周武帝作象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對立的矛盾鬥爭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曆史證明,象棋是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創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紮根在我國勞動人民之中,有著廣泛的流傳。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曆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嚐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據上述情況及象棋的形製推斷,象棋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

    象棋是由兩人輪流走子,以“將死”或“困斃”對方將(帥)為勝的一種棋類運動,有著數以億計的愛好者。它不僅能豐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更有助於開發智力,啟迪思維,鍛煉辨證分析能力和培養頑強的意誌。

    早期的象棋,棋製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製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製,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遊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征當時戰鬥的一種遊戲。在這種棋製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隻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二、中國象棋發展史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奴隸社會衰亡、封建社會剛剛興起的時代。這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大變革時期,也是我國古代史上文化大發展時期。當時的科學技術、數學、天文學、軍事學及體育藝術等等,都有相當發展。棋藝被當時學者認為是數學的組成部分,並且在這個百花園中開放。其實,棋藝與當時的天文學、數學、軍事都有關,也可以說,它是在這些科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且成為我國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春秋戰國時期的棋藝,統稱“博棄”。博在古文獻中或寫成簿,也叫象棋。“燕則鬥象棋”等。中國象棋一詞的來源,當出自此處,絕非舶來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