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中華——漫談棋文化

§第二節 圍棋特點(1/4)

    在中國曆史上,圍棋是一種重要的遊戲形式,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尤其在官僚階層和文化階層,圍棋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加以提倡,圍棋文化變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給圍棋賦予了深刻的哲學內涵,為中國曆史文化增添了絢麗多彩的篇章。中國圍棋經曆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圍棋技術和圍棋理論逐步得到完善,出現了許多有代表性的棋手。到了清朝末期,中國圍棋日漸衰微。在與日本圍棋棋手的交往中,中國圍棋棋手的水平顯示出了相當大的差距。解放以後,圍棋重新受到了國家的重視,雖然幾經波折,但總體上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在1985年中國棋手聶衛平九段在第一屆中日圍棋擂台賽的最後一盤雙方主帥的比賽中戰勝日本藤澤秀行九段之後,圍棋在社會上,特別是在大專院校迅速普及了起來。目前,北京大學、複旦大學、山西大學等幾十所大學開設了圍棋選修課,馬曉春九段還被聘為陝西師範大學的圍棋兼職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已開設圍棋課多年。韓國的明知大學成立了圍棋係,專門研究圍棋曆史、圍棋文化、圍棋技術等。圍棋之所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是因為圍棋具有以下特點:

    一.圍棋的自由行棋規則為想象力的發揮和創造力的實現提供了空間和機遇。

    圍棋一開始滿盤無子,棋手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在棋盤的任意一點上落子。這與其他棋類如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至少在形式上有根本的不同。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對圍棋的自由性有很高的評價。定式是圍棋局部約定俗成的招法,而吳清源先生反對死記定式,強調自由行棋,創新求變。韓國棋手由於大膽創新,自由發展,打破了日本和中國在世界圍棋中的優勢地位。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棋子密布,整體上給人以一種過分接觸的局促感和粘著感,而圍棋的空間之大居然使日本的武宮正樹九段開創了一種棋風叫“宇宙流”,天馬行空,縱橫捭闔,讓人看了賞心悅目,對人類思維的開闊度和縱深度的訓練很有益處。而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狹小的空間無論如何也難以與“宇宙”聯係起來。

    二、能動精神。從人的能動性的發揮程度上看,棋牌中越是高層次的,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得越好。圍棋的行棋規則想象力的發揮和創造力的實現提供了廣泛空間和可能。圍棋一開始滿盤無子,行棋中雖有"金角、銀邊、草包肚"之說,開局時頭四手棋絕大多數都先搶占角,然而原則上,棋手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在棋盤的任意一點上落子,棋手有充分的行棋自主權,而這種自主正是棋手"棋力"的充分體現,是主觀能動性的最大發揮。圍棋千變萬化,"千古無重棋"。這正是其它棋牌無法與之相比的魅力所在。

    三、平等思想。從棋牌體現的平等思想上看,越是高級的,越能體現出平等思想,民主意識。圍棋最古老,然而最現代。撲克、象棋、軍棋等級森嚴、大小分明,作用有別。如象棋布陣先定子位,車、馬、炮、士、象(相)、兵(卒)都是為了保衛將(帥)而存在,位置固定不變,兵(卒)排在最前沿,地位最低,處於最危險的位置,其它車、馬、炮、士、象(相)也要為保將(帥)而不怕犧牲,甚至"舍車保帥"、"丟卒保車",將(帥)的生命是勝負的決定因素,老帥什麽都不幹,隻等別子來保護。而圍棋則不同,在未落子之前,棋子與棋子之間無任何身份、地位、價值上的差別,隻有在不同的位置才體現出了不同的價值,行棋中棋子無區域和行棋路線的限製,黑白兩色隻是區分交戰雙方而設。其次,男女棋手可以同時參加圍棋的升段賽,並無男子段位與女子段位的區別。男女棋手的段位所體現的棋力有相對的可比性。而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界的男女棋手的差別就大得多。著名的中國象棋電視解說員、中國象棋大師張強先生認為,中國象棋女子特級大師的棋力隻相當於男子大師中下層的水平。應當說,女子棋手缺少與男子棋手的比賽機會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最重要原因。中國象棋、國際象棋男女棋手一般分別參加男女比賽來晉升男子大師或女子大師、男子特級大師或女子特級大師。其三,圍棋雖然有專門的女子比賽,但男女棋手都有平等的機會參加絕大多數的比賽,重要的是圍棋水平的高低,而不是性別。雖然,國際象棋男子比賽中偶爾也有女棋手參加,但遠不象圍棋比賽這樣普遍和正式。韓國的曹薰鉉九段曾在1989年獲得了第一屆“應氏杯”世界圍棋錦標賽。2000年2月,中國籍韓國棋院客座女棋手芮乃偉九段戰勝了世界冠軍曹薰鉉九段,獲得了韓國第43屆國手戰的冠軍。這是韓國圍棋曆史上第一位外籍棋手獲得大賽的冠軍,也是世界圍棋曆史上第一位女棋手獲得非女子棋賽的冠軍。而在中國象棋界和國際象棋界尚無先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