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中華——漫談棋文化

§第一節 圍棋起源和發展(2/5)

    唐代"棋待詔"製度的實行,是中國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標誌。所謂棋待詔,就是唐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棋手。當時,供奉內廷的棋待詔,都是從眾多的棋手中經嚴格考核後入選的。他們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藝,故有"國手"之稱。唐代著名的棋待詔,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及唐信宗時的滑能等。由於棋待詔製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製度從唐初至南宋延續了500餘年,對中國圍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唐代始,昌盛的圍棋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越出國門。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帶回,圍棋很快在日本流傳。不但湧現了許多圍棋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製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來唐入貢的日本國王子所帶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則是用集真島上手談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中國有來往,特別是新羅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圍棋的交流更是常見之事。《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高手楊季鷹與新羅的棋手對弈的情形,說明當時新羅的圍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為冠,李衝、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為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為冠的京師派。這三派風格各異,布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為士大夫壟斷的圍棋,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湧現出了一批"裏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遊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

    隨著圍棋遊藝活動的興盛,一些民間棋藝家編撰的圍棋譜也大量湧現,如《適情錄》、《石室仙機》、《三才圖會棋譜》、《仙機武庫》及《弈史》、《弈問》等20餘種明版本圍棋譜,都是現存的頗有價值的著述,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圍棋技藝及理論高度發展的情況。

    滿族統治者對漢族文化的吸收與提倡,也使圍棋遊藝活動在清代得到了高度發展,名手輩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過柏齡、盛大有、吳瑞澄諸為最。尤其是過柏齡所著《四子譜》二卷,變化明代舊譜之著法,詳加推闡以盡其意,成為傑作。

    清康熙末到嘉慶初,弈學更盛,棋壇湧現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蘭如、範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稱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風奇巧多變,使其後的施襄夏和範西屏受益良多。施、範二人皆浙江海寧人,並同於少年成名,人稱"海昌二妙"。據說在施襄夏30歲、範西屏31歲時,二人對弈於當湖,經過10局交戰,勝負相當。"當湖十局"下得驚心動魄,成為流傳千古的精妙之作。

    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如長江黃河,源遠流長,奔騰不息。圍棋,這文明古國文化的結晶,似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綺麗的光彩。

    縱觀我國古代圍棋,從產生至發展、提高,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時期,湧現出許多圍棋高手,積累了豐富的初中經驗和理論知識,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遺產。陳毅同誌多次說過:“國運衰,棋運亦衷,國運盛,棋運亦盛。”從晚清至解放前這段時期我國圍棋隨著國力的衷弱也落伍了,棋壇出現了衷落蕭條的景象。晚清棋壇的佼佼者陳子仙、周小鬆棋藝遠不如範西屏、施定庵。當吳清源先生少年風華脫穎而出之時,當時中國竟找不到能教誨他成大器的,迫使他東渡日本,發奮學棋,後稱雄日本棋壇數十年,成為一顆燦爛的明星。平心而論,如吳先生留在國內,限於當時的棋藝水平,恐怕很難達到如此高的境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