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文學典故(新編十萬個為什麽:1)

第八章 你不可不知的著名詩句(1/5)

    樹欲靜而風不止

    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誌,閑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少絕之,失之三也。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

    —韓嬰《韓詩外傳》

    孔子的學生皋魚,一生忙於周遊列國和尋師訪友,因此很少留在家裏侍奉父母。不料父母相繼去世,皋魚驚覺從此不能再盡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時未能好好服侍在床側,現在已追悔莫及了。在文中,皋魚以“樹欲靜而風不止”來比喻他痛失雙親的無奈。

    樹不希望總是搖來搖去,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始終不肯停息,這是樹的無奈;對於為人子女者來說,很可能有一天想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安心侍奉父母了,而此時,或許父母已不在世,留下的隻有追悔莫及,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因為這緣故,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也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主觀願望適應不了客觀情況。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魚我所欲》

    人生中總會麵臨抉擇,站在分岔路口該何去何從是很多人麵臨的問題。孟子就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他說,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生命而要義。

    魚與熊掌在這裏隻是代表了兩種俱為所欲,難於取舍之物,世上很多事情不能兼美,麵對抉擇應體察自己的本心,明確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麽,這樣才能作出不會後悔的決定。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盡心下》

    孟子這句話是說,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昏昏是模糊、糊塗的意思,昭昭指清楚、明白。

    先賢之所以受到尊重,不斷有人讀解和闡釋他們的思想和學說,是因為他們自己對於所說的知識是很清楚的,而現在的人們學識不足卻都好為人師,自己還糊裏糊塗,卻希望被人可以從自己這兒獲得清楚明白的知識,這是不可能的。

    不如相忘於江湖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莊子?大宗師》

    莊子在《大宗師》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泉水已經幹涸了,有兩條魚還沒有離開,於是就躺在了幹燥的地麵上,為了生存,他們彼此把嘴裏的唾液吐到對方身上,以使對方保持濕潤,苟延殘喘而不必幹涸致死。

    這樣的在困境中相互扶助固然感人,但莊子卻認為,與其到死亡邊緣才相互扶持,還不如在困難到來之前大家就已經安安分分地回到大海,避過了劫難,互相不認識的好。

    莊子是個很實際很達觀的人,他並不虛偽地要追求高尚的英雄主義。“相濡以沫”,或許令人感動;而“相忘於江湖”則是另一種境界,選擇放棄強烈的感情來換取平穩的生活。這體現了更大的坦蕩、更淡泊的心境。

    現在人們常用相濡以沫來形容在困境中互不放棄,相互扶持的人,尤其指夫妻之間,而“相忘於江湖”一般指各自生活,互不通音訊。

    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戰國策?趙策一》

    豫讓是《戰國策》上有名的豪俠之士,書中記載豫讓最初是給範氏和中行氏做大臣,但並沒有得到重用,於是他轉而投效知伯,知伯很器重他。

    後來韓、趙、魏三國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趙武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頭骨拿來作飲器。豫讓知道後決定為知伯報仇。他不惜自毀容貌,自殘身體以接近趙武子並刺殺他,都沒有成功,於是在被趙武子捉住後要求用劍刺趙武子的王袍,願望達成後他仰天長歎:“天哪,我豫讓總算為知伯報了仇!”說完就自殺身亡了。

    知己者就是指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意思是說一個有氣節的人是甘願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而獻身的,就像女人為了讓喜歡自己的人欣賞而打扮自己一樣。

    故事中豫讓為了報答知遇之恩,可以不惜犧牲生命,赴湯蹈火也再所不辭,在他身上體現出的古代英雄主義氣節和精神價值,讓後人深受感動。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楚漢相爭時,項羽屯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謀士範增設計要除掉劉邦。劉邦依約赴鴻門宴,範增請項莊舞劍助興,意圖殺害劉邦。張良叫來樊噲,二人建議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逃走,劉邦認為不跟項羽說一聲就離開不太好,樊噲說:“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意思是現在的形勢嚴峻,我們都成了別人案板上的肉,待人宰割了,哪裏還顧得上告辭啊。於是劉邦就走小路離開了項羽的軍隊。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這句話,形象地揭示了鴻門宴前和鴻門宴上劉邦與項羽懸殊的實力。刀俎就是指刀和刀砧板,也就是宰割的工具。在這裏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裏,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大風起兮雲飛揚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劉邦《大風歌》

    劉邦在戰勝項羽後,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還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

    一天酒酣,劉邦一麵擊築,一麵唱著這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而且還慷慨起舞,傷懷泣下。此時的他固然是興奮、歡樂、躊躇滿誌,但在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刻的恐懼和悲哀。而這首《大風歌》就生動地顯示出他矛盾的心情。

    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麽《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於人的渺小的感傷。

    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群雄競逐天下亂,指的就是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用風雲作比喻,顯示了群雄逐鹿如風起雲湧的激烈鬥爭的壯闊場景。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意思是他已經登上帝位,成為四海之君,而現在又衣錦還鄉。前兩句充滿了自信和抱負,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他說“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正所謂得天下容易,守天下難,能得能守才能保住江山社稷,才不負這多年的打拚。

    後漢蔡邕以大篆把這首歌寫在石頭上,是為大風歌碑,至今仍保存在沛縣文化館。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給韓信》

    韓信是劉邦的大將,為漢朝大業的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據《史記?卷九十二》記載,韓信起初在項羽手下當一個郎中小官,屢次向項羽獻策,都未被采用。於是就從楚軍逃亡至漢軍,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蕭何幾次與韓信談話,發現他是一個奇才。

    漢軍到達南鄭時,很多將士都逃跑了。韓信見自己仍不受重用,便同大家一起逃跑了。蕭何聽說,未及稟明劉邦,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並向劉邦大力推薦他。劉邦聽了便一下子把韓信從一名小軍官提拔為統帥全軍的大將。韓信得到重用後,果然不負眾望,為劉邦打了很多次勝仗,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劉邦平定天下後,卻越來越不信任韓信,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就用計逮捕了韓信。後雖赦免,卻由楚王降為淮陰侯。韓信由此也便開始怨恨劉邦,常稱病不朝。後來巨鹿守將陳郗造反,韓信已事先與之達成默契,願為內應。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平叛,韓信借病不從,卻秘密聚集一些亡命之徒欲襲擊呂後和太子。不幸事泄,呂後用蕭何之計,假稱皇上已平定陳郗,讓群臣皆來拜賀,騙韓信入朝。韓信一來便被武士捆綁,呂後命在長樂宮前將他斬首。

    韓信的成功是由於蕭何的大力推薦,韓信的敗亡,也是蕭何出的計謀。所以民間就由這個故事概括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句俚語。宋人洪邁的《容齋續筆》記錄下這句話,並簡單探討了它的成因。

    後人就用詞典故來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司馬遷《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霍去病是西漢著名將領,他為人少言寡語,有氣魄,敢做敢為。十八歲第一次從軍就帶領一個小分隊奇襲匈奴的大本營,殺死匈奴單於的爺爺,俘虜了匈奴的相國和單於的叔父,勇冠三軍,被封為冠軍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