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女經理的職場回憶錄

第11章 職場性騷擾(1/2)

    那時候深圳大部分的工廠都屬於“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企業,也就是香港或是外資公司負責尋找客戶接收訂單,進口生產設備、原材料及產品外銷,而國內工廠則負責提供廠房、招聘勞動力並負責生產。那時紡織、玩具製造等產業是廣東的發展支柱,所以心細手快的打工妹遠比笨手笨腳的打工仔吃香。大部分工廠裏麵女性的數量遠超過男性的數量,有些工廠聽說甚至達到100:1。而這其中,又有相當一部分女性年齡小於20歲。

    那時的工作基本和學曆掛鉤,初中畢業及以下的人做普工,高中畢業的可以做流水線上的小組長,品控之類的,大學生才可以做高級文員,主管等高一點的職位。不過有些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工作和勤奮學習,也能不斷地往上升職,例如阿蓮和阿香。我讀書那會因為還沒有大學擴招(從1999年開始),本科生還是偏向於找正規的單位或好一些的公司或企業,所以選擇進工廠打工的本科生非常少,大部分工廠裏麵的大學生都是大專生。

    我對公司同事越來越熟悉後才知道,阿蓮所謂的本科畢業生才可以給高級文員職位的說法,是因為我們工廠唯一的那個本科生和她在一個宿舍。而那個女孩也是江西人,和我成為了好朋友後,她告訴我,她的本科是在南昌的一個民辦學校讀的。

    說這麽多,就是想說那時工廠裏麵的打工者普遍學曆都不高,所以大部分人都非常年輕。那時候不少男性打工者找工作都傾向於去年輕女孩子多的工廠。在這樣的工廠裏,條件稍微好些的單身男性進廠沒多久就被大膽的女孩子很快搞定,讓其他女孩後悔沒有早點下手。

    每天上班時,總能看到穿成各色衣服的女孩子心情各異地排著長隊在廠門口前等待著。而每次下班後,湧動的人潮裏麵大部分都是青春正茂的女孩們,一臉疲憊地趕回宿舍。因此工廠的打工者特別珍惜難得的不需要加班的休閑時間,尤其是周六晚上和周日。

    那時沒有手機,沒有網吧,電影院、KTV又少又貴,大部分的打工人都喜歡約著老鄉或是同事一起去逛街、逛公園、滑冰、跳舞、打桌球等。我跟著她們也去了不少其他的工廠,聽她們講她們工廠的那些事情,尤其是一些待遇好的工廠,我也暗暗下定決心要盡快多學點東西,跳槽找更好的工作。

    改革開放給本地人帶來生活上質的飛躍的同時,也因為大量外來人員的湧入帶來了不少的治安隱患和家庭糾紛。所以本地人也會拿著本來是香港人對除廣東省以外的大陸姑娘貶義稱呼“北姑”來指代我們,後來有些開店的廣東人也學會用這個詞來指代我們。而我們也會用這個來評價別人是否尊重我們。那時候大部分的店都是廣東人開的。有些店主或店員以為我們聽不懂廣東話,在那裏嘀嘀咕咕說話,聽到有說“北姑”這個字眼,我們大多數都會互看一眼,默契地離開。還有些人看到我們這些“廠妹”,就會說些非常輕佻,甚至下流的話。遇到這種事情,我們大部分都是忍氣吞聲,轉身離開。

    工廠外麵的這種鄙視和騷擾還可以躲避,但是工廠裏麵的騷擾卻讓人退無可退,隻能硬杠。那時候打工者法律意識都非常薄弱,很多時候碰到事情都選擇吃個啞巴虧,默默忍受了。而結果卻讓那些人變本加厲,甚至最後陰謀得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