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

第1240章:真正軍力(1/4)

    商業排名由三個部分組成,進出口貿易總額、交易所上市總司總價值、商船總噸位。

    最後一項或許對內陸國家來說很不公平,但二十個研究對象裏隻有瑞士是純內陸國家。

    即使是辮子,也是靠黑海的,不過辮子的商船船隊規模與噸位都可以忽略不計了。

    現今世界進出口總額排名前五的是大明、法國、荷蘭、奧斯曼、新印加帝國。

    新印加帝國能夠躋身TOP5的原因就是,船上運的都是硝石與精銅。

    在這個時代,硝石可以直接換錢,精銅就是錢!

    這也是波洛能夠大肆擴軍,並購買大量先進武器,還拿下了拉普拉塔總督區的根本原因。

    家裏有礦的話,那麽麵臨的大部分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波洛也仿效大明帝國,在利馬成立了一家交易所。

    不過讓人尷尬的是,交易所最初隻擁有兩家上市公司,一家是硝石公司,另一家是銅礦公司……

    後來經過不斷拆分,以及加入了其他金屬公司,這才勉強湊齊了十家上市公司,起碼明麵上比之前好看一些。

    在這方麵,荷蘭人是先行者。

    東印度公司在失去了東印度群島之後,該公司沒有退市的原因就是努力拓展了在南亞次大陸的地盤。

    其股價也在短暫下跌之後,開始逐步恢複過來。

    南非公司、新阿姆斯特丹公司的境遇都跟東印度公司相類似。

    由於荷蘭的商船數量與噸位此前都是高居世界第一,所以在搭上了大明帝國這根線之後,貿易公司即使失去了一些海外地盤,也能賺得盆滿缽滿,進而穩定住股價。

    在路易十四與柯爾貝攜手努力多年之後,荷蘭的商船數量與噸位仍舊可以與法國持平,進而瓜分歐洲市場。

    比起法國公司與船主,荷蘭人從事海貿更久,接受新事物也更容易,尤其是很多荷蘭人都會說不止一門外語。

    一些丹麥人、瑞典人、德意誌人、南尼德蘭人(比利時人)、英國人、西班牙人,更願意為荷蘭貿易公司幹活,而非法國公司。

    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巴黎交易所緊隨其後。

    前者數量雖多,但種類以貿易公司與金融公司為主。

    後者數量遜於前者,可上市公司涵蓋貿易、農業、挖礦、冶煉、金融、製造、傳媒、地產、紡織、食品等等。

    比較起來,由柯爾貝建立的巴黎交易所的發展前景更為寬廣。

    法國的麵積與人口也比荷蘭更大更多,其交易所市值甩開荷蘭是早晚的事。

    讓法國在商業上領先於荷蘭的真正方麵是進出口總額。

    法國本土是具有強大生產能力的,荷蘭僅僅在造船、紡織、鮮花方麵有所建樹。

    這就導致了法國在出口方麵遜於明帝國,但遠遠強於荷蘭。

    單憑糧食出口一項,法國在這方麵的出口額就幾乎充抵了荷蘭的出口總額。

    在海洋貿易興起的時代,荷蘭的造船大多都被本國的商人所采購,並不會用於大規模出口。

    在有了織布機之後,荷蘭的紡織廠依托印度的棉花,也打算獲得歐洲市場的更大份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