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習慣:哈佛大學經典心理課

第七章 因為看清,所以看輕(2/5)

    安妮的問題就是她的心態出了問題,她把工作當成了“牢籠”。如果安妮熱愛工作,就會把工作視為有趣的事物,就能身心愉快,取得不俗的成績。

    心理學家發現,從某種意義上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就調整好了人生。比如, 在好的心態中工作,就能做到專注,而創意也比較豐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大增,同時更有彈性及適應力來麵對挫折及困難。事實上,好心態是可以有意識訓練的,好心態也需要自己去培養和創造。

    多做善事,多開“善門”

    一直以來,很多人已經習慣了“有付出就有回報”的說法。

    他們隻要遇到需要自己付出的時候,就會在心裏計算著:我所要付出的那些能夠換來相應的回報嗎?換回的回報比得上我付出的價值嗎?很多人一旦付出後發現得到的比預期要少,就會悶悶不樂,而當自認為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卻一無所獲時,更是悲憤莫名,或是怨別人不懂感恩,或是怨上天不公平。

    曾經有一位居士對禪師說:“好人難做,善門難開。所以,要做小好人,不能做大好人;要做小好事,不能做大好事;要開小善門,不能開大善門。”禪師問他為什麽?他說:“當一個人饑餓的時候,你給他一斤米,讓他拿回家煮飯,他會非常感激。因為缺了這一碗飯,他可能就活不下去了。但如果你把沒飯吃的人養在家裏,天天給他飯吃,當你請他幫忙做事的時候,他可能就會起反感:‘有什麽了不起,我隻是吃你幾口飯而已,你把我當成什麽了?’漸漸地,這種心理上的矛盾、衝突就會出現。”

    這位居士的說法其實有些片麵,但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日常生活裏,大家都希望遇到“貴人”,盼望能有“貴人”

    相助。不過有些人在獲得別人幫助時,卻常常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埋怨對方:“你隻幫了一點忙是不夠的,應該繼續幫下去才對!”更有甚者,“貴人”已經出現在眼前了,卻還“有眼不識泰山”,認為對方是在多管閑事。如果遇到存有這種心態的人,往往就像“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遇到這種事,實在讓人心裏很難平衡,這時候該怎麽辦呢?

    其實,你所有的付出都是你自己的決定,是你的自願行為。

    付出是你自己的事,回報卻是別人的事,你隻能掌控自己,不能掌控他人。所以,我們做善事、開“善門”,就不應該計較回報,也不應該在做了好事以後希望得到別人的感謝、感恩,隻要能奉獻一己之力,我們就應該感到愉快。

    所以,如果想幫助別人,能做到的事就應該盡量去做,他人的批評、毀謗、過分要求,都不需要放在心上。因為不管別人怎麽想、怎麽說,那都是別人的事,與己無關;如果自己不該挨罵而挨罵了,那也不要生氣、灰心,該幫忙仍去幫忙就可以。

    成拙禪師在圓覺寺弘法時,前來聽他授課的信徒每天都將大殿擠得水泄不通,於是,成拙禪師決定建一所新的講堂。信徒們知道後,紛紛解囊布施。

    其中,有一位信徒送了50 兩黃金給成拙禪師,讓他用來修建新講堂。成拙禪師淡淡地將這些黃金收下,就去忙別的事情了。

    這位信徒對禪師的態度非常不滿—要知道,這50 兩黃金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啊! 他捐出這麽大一筆巨款,成拙禪師竟然連一個“謝”字都沒有給他。於是,那位信徒緊跟在禪師身後,提醒道:“師父啊!我那個袋子裏麵裝的可是50 兩黃金呢!”

    成拙禪師答道:“你已經說過了,我知道了。”

    麵對成拙禪師的漫不經心,信徒又一次提高了嗓門,喊道:“喂!師父,我捐的是50 兩黃金,可不是個小數目啊,你難道連一個‘謝’字都不肯講嗎?”

    成拙禪師停下腳步,轉身對那位“執著”的信徒說:“你捐錢給佛祖,為什麽要我給你說‘謝謝’呢?你決定布施,那是你的功德,如果你要將功德當成一種買賣,那我就替佛祖‘謝謝’你,請你把這聲‘謝謝’帶回去吧。從此,你與佛祖‘銀貨兩訖’了!”

    故事中的信徒堅持認為自己付出了就應該得到感謝,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得不到感謝就心有不甘。然而,是否真正要布施,布施財物的多少,那都是自己的事,原本是心甘情願的布施,為自己積“功德”的事情,又何必執著於他人的一聲“謝謝”呢!人隻要付出了,就不要執著於回報。如果太過在意別人怎麽回報,隻會平白地給自己增添煩惱。

    很多時候,世上的很多事往往都不是有付出就有回報的,就像幫助別人不一定會得到感謝,但是我們隻要做了就是善心與美德的積累。

    一位禪師在院子裏種了很多花,院子都成了花園,香味一直傳到了山下的村子裏。凡是來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讚歎道:“好美的花兒呀!”

    一天,有人開口向禪師要幾株花種在自家院子裏,禪師答應了。他親自動手挑選出開得最鮮豔、枝葉最粗壯的幾株,挖出根須送到了別人的家裏。消息很快傳開了,前來要花的人接連不斷。沒過幾日,院裏的花就被送得一幹二淨。沒有了花,院子裏頓時黯然失色。

    弟子們看到滿院的“淒涼”,說道:“真可惜!這裏本應是滿院香味的,現在一株花也沒有了。”

    禪師笑著對弟子們說:“你們想想,三年後是一村子的花香!”

    “一村花香!”弟子們不由心頭一熱,眼前浮現出美好的景象。

    禪師說:“我們應該把美好的事物與別人一起分享,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這種幸福,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了,心裏也是幸福的!因為這時候我們才是真正擁有了幸福。”

    雖然你可能因為幫助別人損失一些心愛的東西或時間,但當你在惋惜自己美好的東西因為被分享而失去時,你更要明白你終將因分享而得到更美好的東西,你會體會到與別人分享是一件多麽幸福的事,比自己獨自占有更幸福!所以,要明白,當我們以一顆真誠的心為他人奉獻和付出時,不管接受者從中得到多少益處,我們真誠助人的心意都不是多餘的,因為付出本身就已經在我們自己和他人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人們之所以有時候會因為付出沒有回報而不甘心,是因為人們一心隻想著回報和索取,沒有搭建分享這座橋梁,反而“築牆”將自己圍了起來。所以與其擔心他人不知道感恩,還不如忘記自己曾經施與別人的恩惠,要知道,付出自己的愛心絕對比索取更有意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