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習慣:哈佛大學經典心理課

第二章 人心如路,越寬越美(2/5)

    凡事微笑麵對

    人生在世,波瀾起伏,各種事情都可能遇到。在一生中,沒有誰會一條直線地走下去,人都會遭遇逆境,隻是逆境有大有小,有長有短。逆境也是人生活的過程。而逆境中的那些困難與艱難、坎坷與挫折,組成了人生旅途中要邁過的一個個“關口”。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來看,很多民族都是在逆境中頑強奮鬥、自強不息的。我們來看看猶太實業家路德維希·蒙德是怎樣在逆境中奮鬥的。

    蒙德在海德堡大學求學時曾與著名的化學家布恩森一起工作,發現了一種從廢堿中提煉硫黃的方法。從那時起,他就有了把這項科研成果轉化成經濟價值的想法。雖然知道困難重重,但他還是決定試試看。後來他移居到英國,在那裏,他幾經周折找到一家願意同他合作開發此項技術的公司,結果證明這項技術的經濟價值非常高。於是蒙德萌發了開辦化工企業的念頭。

    蒙德買下了一種利用氨水的作用使鹽轉化為碳酸氫鈉的方法的專利權,這種方法是他與其他人一起發明的,但當時還不是很成功。蒙德買下了一塊地建造廠房,繼續實驗,以完善這種方法。實驗屢屢失敗,但蒙德從未放棄,他夜以繼日地研究開發,後經過反複的實驗,終於解決了技術上的難題。

    1874 年廠房建成,剛開始生產狀況並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

    連續幾年,企業都處於虧損狀態。當地居民擔心大型化工企業會破壞生態平衡,也都拒絕與蒙德合作。

    蒙德沒有氣餒,繼續研究,在建廠6 年後取得了技術上的重大突破,產量增加了3 倍,成本也降了下來,產品由每噸虧損5 英鎊變為獲利1 英鎊。當時的英國,工廠普遍實行12 小時工作製,蒙德做出了一項重大決定:將工作時間改變為每天8 小時。

    通過這項決定,工人的積極性極度高漲,每天完成的工作量和原來的12 小時完成的工作量一樣多。

    周圍居民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爭著進蒙德的工廠工作,因為蒙德的企業規定:在這裏做工,生活可獲得終身保障,並且當父親退休時,還可以把這份工作傳給自己的兒子。

    後來,蒙德建立的這家企業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堿的化工企業。

    逆境不是“攔路虎”,它更像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選擇好,走過去,就會成功,否則,就隻能在逆境的深淵裏繼續掙紮。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順境,人之所求,卻無法有求必應;逆境,人之所畏,卻往往不期而遇。現實中很多人成功,正是因為逆境的磨煉使他們煥發了奮鬥不息的激情,並以此為階梯敲開了成功的大門。

    瑪格麗特·米契爾是世界上著名的作家,她的名著《飄》享譽世界。但是,這位女作家的創作生涯並不平坦,相反,她的創作生涯可謂是充滿坎坷和曲折。她靠寫作為生,沒有其他任何收入,生活十分艱辛。最初,出版社根本不願為她出版書稿,所以,她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得不為了生活而精打細算。但是,瑪格麗特·米契爾沒有退縮。她說:“盡管有段時期我很苦悶,也曾想過放棄,但是,我時常對自己說,為什麽他們不出版我的作品呢?一定是因為我的作品不好,所以我一定要寫出好的作品。”經過努力,《飄》問世了,瑪格麗特·米契爾為此激動得熱淚盈眶。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出版《飄》之前,我曾收到出版社一千多封退稿信,但是,我不氣餒。退稿信的意義不在於說明我的作品無法出版,而是說明我的作品還不夠好,這是叫我提高寫作能力的信號。所以,我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努力,終於寫出了《飄》。”

    個人心理學先驅艾爾費烈德·艾德勒說:“你越不把逆境當回事,逆境越不能把你怎麽樣;一個人隻要能保持個人心態的平衡,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變大。”每個逆境都有正麵的價值,人隻要保持樂觀,學會給自己解壓,在逆境中鼓勵自己繼續奮鬥,就會成為真正的強者。

    有這樣一個人,當人們為她的悲慘命運惋惜時,她卻為能享受美好的生命而無比的幸福和快樂。她叫黃美廉,一位自小就患有腦性麻痹的病人。腦性麻痹奪去了她的肢體平衡感,也奪走了她發聲講話的能力。從小她就活在諸多肢體不便及眾多異樣的眼光中,她的成長充滿了艱辛。

    然而,她沒有被外在的痛苦擊敗,她昂首挺胸地麵對命運,以無所畏懼的奮鬥精神迎向一切的“不可能”,最終,她以讓人不可思議的行為獲得了加州大學的藝術博士學位。她用她的手當畫筆,用色彩告訴人們“寰宇之力與美”,並且驕傲地發出燦爛的微笑—我“活出了生命的色彩”。

    在她的個人演講會上,一個學生問她:“請問黃博士,你怎麽看自己? 你就沒有怨恨命運的不公嗎?”

    “我怎麽看自己?” 黃美廉用粉筆在黑板上重重地寫下這幾個字。她寫字時用力極猛,有力透紙背的氣勢。寫完了這個問題,她停下筆來,歪著頭,回頭看著發問的學生,又回過頭去,在黑板上認真地寫了起來:

    一、世界很可愛!

    二、到處充滿著美!

    三、爸爸媽媽這麽愛我!

    四、我會畫畫! 我會寫稿!

    五、我有健全的大腦!

    ……

    寫完後,她回過頭來平靜地看著大家,有一種永遠也不會被擊敗的傲然寫在她的臉上,她再回過頭去,在黑板上寫下了結論:“我隻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教室內鴉雀無聲,沒有人講話。忽然,大家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美麗的笑容也從黃美廉的嘴角蕩漾開來。

    逆境確實讓人不舒服,有的逆境更是讓人痛苦至極。但是怎樣看待逆境,怎樣擺脫逆境,怎樣在逆境中奮起,不能“光說”,更要“去做”。做的過程中要排除萬難,克服一切“不可以”“不可能”,這樣才能讓逆境低頭,使逆境讓路。

    欣賞自己,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人的價值高低,不在於他人的評判,而要看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每個人的人生因為自己的定位而與眾不同。你或許覺得沒有別人有錢,但你可能有輕鬆的生活;你或許沒有輕鬆的工作,但你是否意識到,你的薪水在單位裏比較高?……每個人都有缺憾,但每個人也有讓他人羨慕的地方。隻有欣賞自己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最大化。

    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教授的身體狀況眾所周知。21 歲的時候,他被確診為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醫生說他隻能活兩年半,並且隨著病情的惡化,他將失去所有的活動能力。然而,霍金並沒有因此而否定自己,讓自己消沉下去。他相信他有創造奇跡的能量。

    霍金說:“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是因為研究它用頭腦就可以了。”通過不斷的努力,霍金提出了黑洞理論,將理論物理學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後來,霍金被任命為盧卡斯數學教授—這個曾被牛頓獲得過的榮譽職位。

    霍金之所以偉大,除了他在學術上的貢獻外,還因為他能積極樂觀地生活。他為自己擁有一個健全的大腦並能發掘出它的優勢而感到滿足。

    不必總是羨慕別人,多欣賞欣賞自己吧,你會發現,你有別人沒有的優勢,你也有比別人更美好的地方。

    有個小男孩頭戴球帽,手拿球棒與棒球,全副武裝地走到自家後院。

    “我是世上最偉大的擊球手。”他自信地說完後,便將球往空中一扔,然後用力揮棒,但沒擊中。他毫不氣餒,繼續將球拾起,又往空中一扔,然後大喊一聲:“我是最厲害的擊球手。”

    他再次揮棒,可惜仍是落空。他愣了半晌,然後仔仔細細地將球棒與棒球檢查了一番,之後他又試了一次,這次他仍告訴自己:“我是最傑出的擊球手。”然而他第三次的嚐試還是揮棒落空了。

    “我是世界上最棒的投球手。”小男孩對自己說。

    看了上麵的這個小故事,你是一笑置之,還是有所感觸呢?

    故事中的小男孩勇於嚐試,能不斷給自己打氣、加油,充滿信心,盡管接二連三地失敗,但是,他沒有自暴自棄,沒有任何抱怨,反而能從另一種角度“欣賞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習慣自憐自艾、自我批判,他們最常說的是“我身材難看”“我能力太差”“我總是做錯事”……這些都是不自信所致,是不能換個角度欣賞自己的結果,當然這些也是由於自卑心理在作祟。

    很多人更關注自己的劣勢在哪裏,卻常常忽視了自己突出的優勢;很多人更多是沉溺於對自我的責備,卻很少積極地認同自己。其實,人不僅要取長補短,還要靈活地揚長避短。人缺乏“才能”不可怕,可怕的是,負麵的心態揮之不去。

    一位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在一張白紙上點了一個黑點,然後問他的學生看到了什麽。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說看到了黑點。

    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麽很多人隻看到黑點,卻看不到白紙呢?這說明,很多人對人生的看法消極、灰暗,易產生負麵心態,同時也很敏感。其實,人應珍惜、發揮自己的天賦和優勢,對自己的毛病、問題盡量改正,同時要多發掘自身所具有的更多的優點。

    生活對於每個人來說所給予的機會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所以發掘自己的優勢,發揮內在的潛力,找到自己努力奮鬥的方向十分重要。

    有這樣一則寓言:

    在一個叢林中住著一隻憂愁的小老鼠,它整日悶悶不樂,因為它自感形象不佳,本領又小,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它常說,看人家貓多神氣啊。苦惱的小老鼠來到了山神麵前,再三哀求山神給予幫助,把它變成一隻貓。山神被纏不過,答應了它的請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