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世塵緣

第120章、再入息園來下葬(1/2)

    下葬定於2004年10月17日,農曆九月十九。是先生選的日子,說那天不僅是黃道吉日,而且好記,是觀音菩薩出家日。

    晚上回到家,我翻開電話本,給親戚朋友打了電話。做好下葬前的準備工作。

    鬥轉星移,日月如梭。下葬的日子轉眼就到了,10月17日那天,親朋好友來了不少,小嵐母親和廠長夫人也到場了。

    那是個天氣晴朗的上午,早上,我先開車去接風水先生,然後去殯儀館,去取骨灰盒。路上,我問先生:“先生,有我一事不明,南京我去過,風景很好,氣象萬千。可為什麽在那裏建都的王朝,氣數非常短呢?”

    “啊,這個,你有所不知。南京風水相當不錯。南京,古稱金陵。為什麽稱金陵呢?傳說戰國時,楚威王領兵打擊越國,占領清涼山,那時的金陵稱清涼山。有個方士對楚威王說,此山有王氣。楚威王信以為真,怕威脅他的統治地位,下令在龍灣,也就是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把金子深植入土,用來鎮壓王氣。此事曆史上有記載,據《景定建康誌》的說法:‘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子熊商(即楚威王)敗越,盡取故吳地,以此地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號曰金陵。’金陵的名號,也就由此而來。

    還有一種說法,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忽一日,見金陵上空紫氣蒸騰,祥雲繚繞。他害怕有人造反稱王,於是鑄造金人,埋入龍灣。據《景定建康誌》記載:‘父老言秦(始皇)厭東南王氣,鑄金人埋於此。’還說於埋金的金陵崗,刻有碑銘,文曰:‘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還有人講,實際上,秦始皇沒有埋金,立碑的真正目的,是令人迷惑,達到‘遍山而鑿之,金未有獲,而山之氣泄矣。’這才是秦始皇的真實目的。意在迷惑眾人,鑿斷龍脈、勘破王氣。使他的統治地位得以鞏固,代代相傳。”

    “看來,金陵的來曆可謂不同凡響啊!不過,南京城裏的秦淮河可是真美呀!在我國遊覽勝地中,堪稱一絕。”

    “現今的秦淮河,古名淮水,本名‘龍藏浦’,相傳秦始皇尋幸東遊,望金陵上空光華閃耀,以為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壟為瀆,入於江,所以後人稱為‘秦淮’。南京被埋金、開河、鑿山,自然也斷了龍脈之精華,所以外表華美,其實不值。做為定都之所,就非常不宜了。”

    “您講得太好了。別看我還是個大學生,這些東西,還真是聞所未聞啊。”

    一路聊天,時間過得就快。轉眼殯儀館到了,我把先生留在車上。我一個人下車,在業務室辦完手續,就來到寄存室,找到1899號櫃子,用鑰匙打開。剛把骨灰盒拿下來,就聽有一陣高根鞋聲,由遠及近,好像朝我這邊來了。我嚇得停住手,側耳細聽。耳畔傳來一個女聲:

    “先生,您帶蘿卜了嗎?”

    說話聲突如其來,我四下觀瞧,又未見其人,把我嚇得寒毛直豎。我還以為是骨灰盒說話了,看了看,不是它發出的聲音。“得得”的高跟鞋聲再次臨近,我探頭一看,一個女的,30多歲,可能是工作人員,已走到我跟前。剛才就是她在說話。我定了定神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