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心中不曾有傷

Chapter 6(2/3)

    但可以這麽說,如果不是為了讓芸芸去留學,我也許根本不會這樣做。

    有時,麵對誘惑,一個人僅靠自我約束、道德力量去克製,是不夠的,還需要社會製度的影響和支持。”

    龍思遠這番話讓我想起一樁往事。

    曾經某位局長來找我谘詢。他說,隻要他收了紅包,無論大小,就會睡不著覺,他很想知道這是什麽緣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當然是一種強迫症狀。

    那位局長來過一次,就再也沒有露麵。

    從社會公眾的角度來說,領導收了紅包就睡不著覺,當然是好事。

    我的一位同行曾經開玩笑說:“隻有神經症,才能保護我們的幹部。”

    其實懲治貪汙腐敗是個係統工程,除了法製,還要經濟、道德和文化共同起作用。如果大家都不差錢,誰願意去貪汙?如果整個社會以貪汙和過於富裕為恥辱,比如瑞典等發達國家,又有誰願意去貪汙?

    Two

    我收回思緒,慢慢說:“關於製度,我知道一個故事,不知道龍先生願不願意聽?”

    他凝視著我:“你說。”

    “就是和尚分粥的故事,可能我記得不夠完整,也許龍先生已經聽過了。”

    我有意頓了一頓,見他依然凝神靜聽,才又說下去:“說的是幾個和尚喝粥,僧多粥少。他們起初采用的辦法是大家輪流分,可是每次都是那個分粥的人能吃飽,其餘的都挨餓,也就是說,他們都要過好幾天才有機會飽飽地吃一回;後來采用的辦法是,他們選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分粥,可是時間一長,腐敗就產生了,那個人每次都給自己多分,而且還給那些私下裏對他好的人多分,這個辦法很快又被否定了;最後,他們又想了一個辦法,還是輪流分粥,但是每次都是那個分粥的人自己最後拿,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每個人都會盡可能做到公平,因為如果他不公平地分配,最後吃虧的是他自己。”

    龍思遠認真聽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郭老師,我想請你幫我分析一個問題,為什麽在我們身邊,甚至包括我自己,人的貪欲會那麽嚴重呢?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廣廈千間,夜眠七尺;家財萬貫,日食三餐’,人的物質需求其實非常有限,人們卻想要那麽多,這是為什麽?”

    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我來說是現成的,因為我剛剛參與了一個心理研究項目,是對近些年被曝光的經濟犯罪案件進行心理學意義上的一個調查和研究。

    我胸有成竹地說:“龍先生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意思。我們心理學界不久前剛好做過一個分析,結論是關於我們整個國家的意識形態的一個調查。其實,如果一個人太貪婪,不管他多麽位高權重,不管他多麽富可敵國,他首先是一個窮光蛋。”

    龍思遠困惑地問:“為什麽這麽說?”

    我看他一眼,緩緩道來:“因為在他的心靈層麵,他是一個連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的人。目前我們整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心態是,物質不滿足、精神不安全。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一個人一生當中的經曆,必定會再現他的早年體驗,這是生物進化的規律決定的。那個調查發現,生於五十年代的經濟犯罪之人,他們的本性大都比較貪婪,因為那個年代生下來的人,經曆了饑荒,他們挨過餓,導致他們後來頭腦中永遠沒有飽足的時候,對物質貪得無厭地需索,以此來建立自己的安全感;生於六十年代的經濟犯罪之人,他們一般比較膽大,而且喜歡色情、玩弄異性,因為那個年代出生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太多管束,在性方麵遭遇了太多禁忌;生於七十年代的經濟犯罪之人,他們的父輩忙於工作,為生活奔波,他們早年受到的照顧太少,心理上還是不夠有安全感,他們會對感情有很多需索,沉迷於愛情和色欲,而且仍然執迷於物質追求,但情況已經有所好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