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啞巴當首富

第381章 遼東建築工程學院(3/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當然,各地學校因為具體環境和條件不同,在訓練安排上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地方連統一服裝都沒有,也就是在校內做做隊列訓練。

    但大部分高校的訓練都是相當正規的,尤其是關外。

    軍訓都是在軍營裏進行,是正規的軍事訓練,除了軍姿、軍容、軍紀、軍威、軍事常識訓練外,還有挖戰壕、挖防空洞、野炊、實彈射擊、投彈練習、戰地救護等科目。

    可不是做樣子,什麽都是和正規軍事訓練一模一樣的,隻是訓練強度上有些差別。走隊列都要扛著槍。

    不隻是槍,手榴彈也是必訓科目,還有小型火炮,重機槍,高射機槍等等,全是實彈,那是相當過癮的。

    完全就是正規化的實戰訓練,方方麵麵全部模擬實戰,對訓練的要求也相當高,絕對不會敷衍了事。

    隨後,八一年的時候,教育部門提出了對高校軍訓的新意見,建議統一全國高校的軍訓規模和內容。

    到八五年,高校軍訓製度改革,這才有了大學軍訓時長一個月的規定,然後越來越短,訓練強度也越來越弱,漸漸變成了一種形式。

    不是不想訓,是年輕人的體質逐年下降的厲害,越來越嬌慣,一群半大小子都比不過六七十年代的小姑娘,不得不下調訓練標準。

    ……

    小睡了一會兒,兩個人起來收拾了一下,來到招待所和各位領導匯合,一起把李俠送到了城北的軍訓營地。

    目送李俠入營,一群人五台車返回市內,再次來到遼東賓館。

    大家喝著茶抽著煙,隨意的聊了一會兒,隨後趕過來的工程學院穆院長給大家講了一下學院的曆史。

    老六這才知道,京城建工學院就是遼東建工學院的本科部整體遷移成立,後來又發展出來了荊楚建工學院(現江城理工大學)。

    追根溯源,不管是工業還是教育或者是其他方麵,幾乎最終都會指向關外。新華國三十多年的曆史,就是關外不斷向外支援輸血的曆史。

    而且這種支援還在繼續,還在不斷的加大加粗,從糧食到物產,從資金到設備,從人員到技術,在九十年代達到高峰。

    鬥轉星移,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關外雖然沒有被取盡榨幹,但也已經瘦骨嶙峋,緊守著重工業最後的底線,然後被一群白眼狼譏諷嘲弄。

    喟然長歎哪。

    老六作為一個親身經曆了全程的過來人,不禁有些唏噓。感慨萬千。

    ‘我為學院做點事情吧,不隻是感謝對我愛人的照顧,僅當是我對學院發展教育的支持。’

    “張先生的意思是?”

    ‘我以東魁公司的名義,為學院建一棟實驗樓。教學離不開實驗,建築更離不開實驗實踐,希望學院能培養出真正的建築人才。’

    “這個……”穆院長推了推眼鏡,看向省秘:“咱們沒有先例呀。”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