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門漏

第187章 補銀(1/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

    姑父說,這東西大大小小的發黃發黑的地方不少,由於當時他隻是見千條叔操作過一次,自己並沒有動手上。

    所以,這第一次操作起來費牙膏的很,雖說刷出來的幹淨的很,也很亮,但是這牙膏卻是用了快一桶了。

    搞定完這個發黑發黃的地方,剩下就是那些由裏透外的鏽跡了。

    處理這個東西就要費些力氣了,首先,用細砂紙將其外表的銀打磨掉,打磨的範圍也是十分的小,越小越好。

    這一個操作過程需要極其的細心,不然刮擦到其他沒有鏽跡的地方就不太好了。

    在用細砂紙打磨完畢之後,有一些銅綠和鏽跡就被除掉了,有的沒有,沒有的話那就使用白醋擦洗,然後再用熱鹽擦,就可以除掉鏽跡。

    這一串流程走下來之後,剩下的就是修補技藝之中最為難的一點了,那就是補銀!

    上一章有講過這鎏金鍍銀的過程,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可謂是一個整體的活兒,分片補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姑父說,要是按照正常的鎏補技術來講,那便是如下操作:

    1、將黃金或者白銀鍛成金箔或者銀片,剪成碎片,放入坩堝內加熱至400oC左右,然後倒入汞,以攪動使金完全溶解於汞中,然後倒入冷水中使冷卻,逐成為銀白色泥膏狀的金汞合劑,這種液體俗稱為金泥,此一工藝過程通稱“煞(殺)金”。

    2、用磨炭打磨掉銅飾件器表麵銅鏽後,用“塗金棍”(銅製,將其一端打扁用酸梅湯塗抹後浸入汞內,反複多次,使沾上一層汞,晾幹即成)沾金泥與鹽、礬的混合液均勻地抹在被器物表麵,邊抹邊推壓(現代匠師稱此手法為“拴”,三分抹七分拴),以保證金屬組織致密,與器物粘附牢固。此一工藝過程通稱“抹金”,塗在欲鍍銅飾件表麵。

    3、以適當的溫度經炭火溫烤,使水銀蒸發,黃金則固著於銅器上,其色亦由白色轉為金黃色,此一工藝過程通稱為“開金”。如要求金屬較厚,即要將上述過程反複多次(在實際操作中經過四次鎏金的銅件,金層厚約為36微米)。

    4、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並用瑪瑙或玉石製成的“壓子”沿著器物表麵進行磨壓。使鍍金層致密,與被鑄器結合牢固,直到表麵出現發亮的鎏金層。此一工藝過程通稱“壓光”。再經過清洗壓光等工序,一件精美鎏金件的便誕生了。

    在古代銅飾件裝飾中還有鎏銀,其工藝方法與鎏金相近同,亦是用銀、汞劑抹於器表。鑒別一件器物表麵是否經鎏金,主要是標識其表層是否殘有汞。鎏金工藝發展到漢代已達到高峰,漢代貴族墓葬多有鎏金之器,且不像戰國時期隻施於小件,而是有了不少大件鎏金器,並往往鎏金工藝與與鎏銀、鑲嵌等工藝相結合,集多種裝飾工藝於一體。

    但是由於現在的情況和條件,那是不允許姑父這麽幹的,所以,姑父就想到了一個妙招,那就是先包銀,然後再錫焊,最後打磨拋光。

    這是最為簡單而又實用的方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閱讀記錄(免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