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心理學

第4章 不怕被人利用,就怕你沒利用價值(3/5)

    拓展人脈、獲取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大法寶就是伸出熱情之手,幫助和關懷他人。你的幫助,不僅能助人一臂之力,給對方帶來力量和信心,還能讓自己從中收獲一份深厚的友誼。當然,你的“滴水之恩”也有可能像故事中的戴強一樣獲得“湧泉之報”。

    人與人的交往是相互的,做事留有餘地,給人方便,自己也會方便。因為你有所付出,別人會樂於為你創造條件,讓你方便做事,從而讓你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更具優勢。

    古語雲:“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誌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同樣的道理,人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傾向於同那些在資源上同自己對等的人在一起。若是資源相差過多,除了心理上可能有落差之外,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會導致相互猜忌,關係不牢固。

    世人都喜歡公平,做事要公平,分配利益要公平,連交朋友也講究個公平。有人可能會問,交朋友講什麽公平呢?兩人惺惺相惜,情不自禁,自然便能夠成為朋友。其實,沒有那麽簡單。朋友關係不僅僅是一種情感上的認同,更多的是一種資源上的認同。所謂資源上的認同,就是你要交一個朋友之前,就得掂量一下這人幾斤幾兩,配不配成為我的朋友。通常來講,當你覺得這人擁有的智力或者物力資源與你相差無幾時,便很樂意跟他成為朋友。而且,這樣的朋友關係也穩固。

    我們都是俗人,傾向於攀龍附鳳,然而,交到地位或層次比自己高出一大截的朋友,不是常態。常態是,交的朋友往往跟你擁有同樣多的智力和物力資源。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人以群分”。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名叫淳於髡。他博學多才,能言善辯,被任命為齊國的大夫。他經常利用寓言故事、民間傳說、山野軼聞來勸諫齊王,而不是通過講大道理來說服他,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齊宣王喜歡招賢納士,於是讓淳於髡舉薦人才。淳於髡一口氣向齊宣王推薦了七位賢士。齊宣王很驚訝,就問淳於髡說:“寡人聽說,人才是很難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內能找到一位賢人,那賢人就好像多得像肩並肩站著一樣。如果一百年能出現一個聖人,那聖人就像腳跟挨著腳跟來到一樣、現在,你一天之內就推薦了七個賢士,那賢士是不是太多了?”言下之意,就是覺得淳於髡推薦人才太草率,肯定不能保證這些人是真正的智能之人。淳於髡聽了齊宣王的話之後,微笑著回答道:“陛下這樣說是不對的。我們都知道,同類的鳥兒總聚在一起飛翔,同類的野獸總是聚在一起行動。人們要尋找柴胡、桔梗這類藥材,如果到水澤窪地去找,恐怕永遠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陰去找,便可以找到成車的藥材。這是因為天下同類的事物,總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於髡大既也算個賢士,所以讓我舉薦賢士,就如同在黃河裏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樣容易,我還要給您再推薦一些賢士,何止這七個!”齊宣王聽完淳於髡的解釋覺得很有道理,便不再懷疑,分別重用了淳於髡推薦的這些人。

    淳於髡舉薦人才的故事告訴我們,資源的多寡決定了你所交的朋友的層次。所謂資源,至少應該包括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兩種。淳於髡有一群賢士做朋友,就是因為他們同時擁有很豐富的智力資源。

    我們都知道,若想優化自己的人脈資源,為自己的成功鋪路,就要懂得人際交往的技巧。積累人脈就像滾雪球一樣,你有了一個小雪球,在雪地裏不斷滾動它,就會得到一個大雪球。同樣,若是你一開始用的小雪球奇形怪狀,那你最後得到的大雪球肯定也好看不到哪兒去。積累人脈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可以將你認識的第一個人比作“小雪球”,若是這個人層次很高,擁有的資源很多,那麽你最終得到的人脈就會有很高的質量。一個人擁有的資源越豐富,可供人利用的地方越多,便證明他越有價值,自然越容易不斷拓寬自己的人脈關係。

    世人都信奉一個法則,交朋友要交對自己有益的朋友。將心比心,你想讓別人成為你的益友,你首先要能夠給別人帶來好處。但凡能夠成為長久朋友的,若不是相互之間有情感上的需要,便一定是有相互利用的價值。如果你希望跟那些資源豐富的人建立穩定的朋友關係,你首先要不斷拓展自己的資源。雙贏才是硬道理,人際關係也是如此。資源對等,才利於雙贏,利於關係的長久穩定。天上不會掉餡餅,千萬不要存有僥幸心理,妄想別人在一味付出,不索求回報。社會就是這麽現實,你和別人的資源對等時,別人才會真心將你當朋友。

    人生需要不斷地充電。整個社會都在不斷地前進,如果你不提升自己充實自己,那麽你早晚會被社會所淘汰。

    有一位企業家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上什麽都缺,就是不缺人。一旦一個人沒有利用價值,就如同甘蔗渣一樣,人皆唾之。”社會不同情弱者,或許去年周圍的人把你奉為座上賓,但是今年你卻備受冷落;或許上個月你還是公司叱吒風雲的人物,但這個月你卻麵臨降職、解職的危機;或許昨日上司對你笑臉相迎,但今天卻對你破口大罵……在人生的旅途中,大起大落,人情冷暖皆常事。當你抱怨事態的炎涼、責怪周圍人的勢利時,能否反思一下,目前的結果是不是自己“黔驢技窮”所造成的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