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醫生的職場筆記

第2210章(1/3)

    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的精神文明,卻遠遠跟不上物質生活的發展節奏。我們要留給後人物質財富,也要留給他們以精神財富。

    精神財富不完全在書本上,還附著在曆史文化物質非物質遺產上。古代的宮殿、寺廟、城牆、民居、生產工具等等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丟了它們,我們就丟了本。

    現在出去旅遊,到我們大多數城市,城市相貌都是大同小異,十分雷同。而且中國人熱衷於建設高樓大廈,但高樓大廈的建立,更多地滿足了國人愛麵子的心理,以此證明我們經濟發展的成果。

    外國人來中國,他們總是在讚歎之餘,就是惋惜,他們惋惜看不到他們在自己國家書本上描述的讓人神往的東方文明。

    上海,放眼望去,一片片高樓盡收眼底,古老的東西鳳毛麟角;而北京更是被外國人評價為“穿著黃馬褂的洋人”,因為北京還是留有不少傳統的建築和民居,卻不過是現代化的點綴、襯托品而已。

    “文化大革命”後,國人對除舊似乎有著超乎常人的熱情。我們很多人似乎以留有古老陳舊的建築為恥,一座座現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就像穿旗袍的姑娘都換上了晚禮服,漂亮嗎?當然。是哪個國家的姑娘?

    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都是怎麽做的。美國就不提了,僅有兩百多年曆史的國家,“年齡”上她還是個孩子。

    保護傳統,歐洲是世界的典範。現今各歐洲國家對傳統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都十分重視。幾乎各個國家都有保護傳統的委員會,對城市建築、道路、人居很多方麵進行保護及監督。歐洲的文化名城如雅典、羅馬、巴塞羅那、布拉格,對於城市內建築外貌的修改有明確的要求,個人不得隨意更改住房的外貌,如需更改報市文化保護委員會。

    巴黎則更嚴格,通過了一項法律,規定今後一百六十年內,巴黎主城區不得建設高樓,以維護城市一致的傳統形象。近距離觀察歐洲城市,會發現歐洲大型城市少,普遍以中小型為主,且甚少見到高樓大廈,連道路都是很窄的。

    一個朋友從意大利歸來後感慨不已:羅馬的街道不僅窄,構成街道的磚塊都有千年左右的曆史,讓人羨慕不已。幾乎所有到過歐洲的人,對歐洲城市都有著一致的讚賞:不大、不那麽現代,但很美。當然會美了,一個城市會有上千座教堂,令我心馳神往。

    當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本民族的根基,也就失去了自我。這是很多人都能夠意識到的觀念,但是我們卻偏偏不斷在破壞我們的傳統文明。這才是真正令人感到悲哀的地方。

    這是體製造成的嗎?不完全是,我認為更多的原因是私欲。官員為了追求所謂的政績和利益,為了所謂的麵子,所以根還是在官員身上。

    一個國家最大的破壞者往往是統治著這個國家的官員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