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外盜墓王

第472章 勤勞的驢(1/4)

    酒窖內沒有壁畫也沒有文字,要不是有毯子,我也猜不出年代。

    可我也想不明白,漢代的陶罐裏為什麽會裝著清朝的銅錢,銅錢整體光亮,沒有生鏽也沒黏在一起,成色新,品相好。

    “等一會我喂完雞鴨,我帶你們去山洞裏轉轉,都是秦漢時期的朱砂礦。”

    “在哪呀?”

    “不遠,走路一個多小時。”

    “還能挖到朱砂嗎?聽說那玩意辟邪,我想找一塊。”

    我故意沒往文物上說,而是說起了朱砂。

    “早就沒有了,秦漢時期就采空了,可以過去碰碰運氣,找個帶紅的小石塊做個吊墜。”

    “行,我們上去收拾一下,到時候您招呼我們。”

    返回房間,花木蘭直接道:“清朝時期有人來過,看銅錢的數量應該是個大戶人家,為啥來這安家呢?不會也是為了巴寡婦清的寶藏吧。”

    “說不好,那批人是京城人,最起碼是京城生活過的人。”

    四驢子不解道:“此話從何說起?你算出來的呀。”

    “銅錢呀,乾隆的銅錢。”

    “他媽的,全國都有乾隆銅錢。”

    “對,正麵都是乾隆通寶,背麵的是不一樣,這枚是京錢。”

    “北麵不是滿文嗎?都那樣呀,和畫符似的。”

    我確實不認識滿文,不過通過銅錢能看出是哪裏造的。

    在清朝,京城直隸那片區域用的寶泉局和寶源局造的銅錢,這兩個局在京城,造出來的銅錢分量大,個頭足,是標準的銅錢。

    除了直隸的兩個造錢局,其他省份也有製造銅錢的機構,省局州府也可以造銅錢,比如山東的寶濟局、山西的寶晉局、四川的寶川局等等,全國上下二十多個造錢局。

    各省造錢局造出來銅錢正麵都一樣,年號加上通寶,背後的滿文是所屬造錢局。

    除了文字,銅錢的材質和做工也有區別,寶泉局和寶源局做出來的銅錢最好,其他局就差點意思了。

    為啥?

    因為有利可圖。

    控製銅錢金屬比例,可以節省材料,清朝的銅錢是銅鉛合金,一般是六成銅,四成鉛,銅貴鉛賤,各省官員稍微改變一下銅鉛比例,生錢的道道就來了。

    還有就是控製大小,各省造的銅錢縮小一圈,厚度薄一些,也能省下不少材料。

    當然,這不是為了給朝廷省材料。

    所以,其他省份做出來的質量都不怎麽好,也更容易貶值。

    一般而言銅錢都是在本省內流動,如果不是外來人口,京錢不會出現在重慶,京錢拿到其他省份,其價值要更高一些,比如十個京錢能換十二個寶川局的錢。(這個比例是我瞎編的,理解意思就行。)

    “聽你的意思,還真是京城來的人,幹啥來?”

    “你等著,我給你算一卦。”

    說著,我把銅錢拋向空中。

    花木蘭道:“你倆別胡扯,說正事,清朝乾隆年間,有錢的人家,來深山幹什麽?白琴說他們是民國過來的,這裏沒有人家,對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