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戰論

第696章違背盟約奪函穀(1/2)

    秦國答應了齊國求和的條約,賠款十萬兩黃金,絹布一萬匹,海鹽五萬斤,十年內不得參與伐秦的合縱同盟,雖然條件有些高,但與亡國相比,簡直太輕了。

    在五國盟軍中,秦國的份量絕對舉足輕重,秦軍一撤,勢必會給其它盟國壓力,都不得不接受和解的外交策略。

    趙、魏都撤走了精銳,沿途監視秦軍的動向,生怕秦國會趁機借故入侵趙與魏,打個措手不及。

    不過,白起帶兵回撤,兵分兩路,他帶一萬精銳在前先行,後麵兩萬甲士和傷員病號們在後麵緩緩行軍,吸引各方的注意。

    白起在魏韓邊界,與那裏等候的五萬大軍匯合,然後風風火火開赴函穀關。

    兵貴神速,白起用兵在速度上是非常快的,幾乎函穀關的守軍還未接到任何消息,秦軍就已經發動逆襲,以最低的傷亡代價,一夜奪回了函穀關,使秦國重新掌控自己的國門。

    巍峨雄關,深險如函,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車不方軌,馬不並轡,絕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奇險地形,有天險之城。

    秦軍控製了函穀關後,立即駐紮了五萬守軍,留下白山為守將,準備阻抗東方各國的來襲。

    白起則帶領剩下十萬大軍,直奔河西之地,那裏有魏、趙兩國的軍營,在上次伐秦大戰中,秦國戰敗,洛水以東的河西之地,徹底讓趙、魏占領,今日正是一鼓作氣收複的大好時機。

    北風呼嘯,天寒地凍,但是秦軍勇武彪悍,奔跑在雪原山嶺之上,數日內就搗毀了魏營,攻破了駐守河西的魏軍一萬多人,逃命數千回河東了,緊接著,白起率領秦軍北上,與趙軍大戰一番,後者因寡不敵眾,敗逃而去,退到黃河以東的趙境了。

    至此,秦軍收複河西失地,在黃河沿岸繼續修築防禦工事和烽火台,駐紮軍營,巡視邊戍。

    秦國這一係列動作,太迅速了,當趙武靈王、魏襄王、楚懷王等人,聽到這個消息後,都怒氣勃發,大罵秦人狼子野心!

    列國震驚,秦國在關鍵時刻,違背了盟約,率先與齊國簽訂和約,表示撤軍,並督促其它四國,要適當而止,不要對七雄之一的齊國下死手,會造成戰國愈演愈烈,釀成天下大變動。

    秦國幫齊說話了,趙國、魏國、韓國不得不慎重,如果還打算滅齊國,瓜分齊地,首先要派出大量的兵力,遠不止現在這些,至少每國二十萬的兵力,才能徹鎮壓齊國各地的反抗,但是在趙、魏背後的秦國會坐視不理嗎?

    很有可能在魏、趙、韓、楚與齊國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兩敗俱傷,秦國突然襲擊趙魏,最後白白便宜了秦、燕、楚三國,因為燕國不動分毫,就看著幾國元氣大傷,而楚國腹地與秦國相隔較遠,隻有西北邊境在藍田、武關接壤,秦國對楚動手的幾率比較小。

    因此,趙、魏、韓三國相繼同意齊國對它們賠款、進貢的要求,當即簽訂和約,很快下令前線撤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