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戰論

第687章大破齊軍(1/2)

    齊國遠處大海之濱,土地肥沃,民風開放,曾湧現了孫武這樣的兵學世家,且近數十年來又文風大盛、工商業昌隆,臨淄已經成為僅次於大梁的商業大都會,號稱“齊市”,隱隱有第一強國姿態。

    但歸根結底,戰國一些名士,並不看好齊國,齊國田氏的立國根基遠遠沒有魏趙秦牢靠。魏趙曆經百餘年流血爭奪,才和韓共同瓜分了晉國,其後又變法改製,軍民一統,如臂使指,秦國更不用說,商秧變法,更為徹底。

    齊國則不然,田氏主要靠上層篡奪殺戮之方式奪得薑齊政權,舊貴族盤根錯節勢力極大,田氏在齊國執政後又沒有徹底變法改製,世族封地的勢力依然很大,根基自然不堅實可靠,對於這樣一個大國,各國對待的策略是“重和輕戰,靜觀待變”,期待齊國出現戰國屢見不鮮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大起大落,其時一鼓擊之,天下可定。

    而這次齊國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越過周王製,擅自稱帝號,引發公憤,群起而攻之,各國都要落井下石一回。

    尤其諸侯是對待齊國的軍隊,不像對秦國那樣畏懼,而且虎狼秦師也在盟軍之內,所以各路軍馬士氣高漲,都覺得勝利在握,反而銳氣十足,浩浩蕩蕩開赴齊國邊界。

    趙軍八萬駐紮在齊地滄州北麵的黃河北岸,隨時可以渡河作戰,攻入齊國地,紅藍相間的大旗迎風飄展,結合滾滾的黃河水流,氣勢雄渾。

    楚軍六萬,駐紮淮河南岸,對岸就是齊境,安營紮寨,準備船舶和木筏,隨時待命殺入齊地。

    韓軍與趙軍匯合,駐紮在原衛地的平陵一帶,與齊國西北接壤,如果沿著濟水渡船而下,能直逼齊國都城臨淄。

    秦軍最為特殊,因為離著齊國最遠,最先動用了二十萬大軍,可是十萬停留在函穀關外,剩下十萬走到一半,途徑韓魏邊境時,又留下五萬軍馬,理由是路途太遠,糧草不足,白起獨率五萬精銳,經宋國境,直插齊國西麵大門。

    齊國為了阻擊盟軍,分別在北麵、西北、正西、南麵各安置十萬大軍,共四十萬人馬,另外臨淄城外屯兵十萬護衛京師,幾乎傾注齊國所有主力軍,孤注一擲了。

    燕國按兵不動,靜觀其變,辰淩微笑地看著戰國局勢,沒有出手對付齊國的意思,他這次要中原混戰,齊國衰落,無暇北顧燕國,數年後,等燕國夯實根基,國富民強之後,自然會單獨對付齊國,而不是現在。

    錦衫衛、潛龍間諜等,都撒在齊國境內和邊界,密切關注動向。

    轉眼到了九月十二日,五國盟軍商討之後,已經決定在這一日夜間發動攻襲。

    莽莽山原,盡皆溶入無邊的暗夜,惟有齊軍大營的軍燈在山上明滅閃爍,就象天上遙遠的星星,隱隱約約的刁鬥聲混合著隱隱約約的大河濤聲,在秋天的山風中,就象山河在嗚咽。

    “鏜--鏜--”西麵齊國軍營的刁鬥悠長的響了五次。

    突然,仿佛天塌地陷,兩座山頭的戰鼓驟然間驚雷般炸響,山頂倏忽湧出連天火把,呼嘯著呐喊著衝入山腰處齊國的營寨。

    黑色的戰甲,勇猛的殺氣,如鋼鐵洪流,撕碎了齊國溫順的防禦鹿角木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