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戰論

第667章焦點(1/2)

    中原混戰繼續,齊、趙、魏、楚等國,在忙著收拾勝利果實,收編降軍,鎮壓當地反抗者,一時間抽不出精力別顧。

    秦國忙著安撫西戎各部落,同時巴蜀有動亂,還要派兵去鎮壓,總之,戰國七雄都很忙,自顧無暇。

    燕國利用這個契機,大力抓生產和經濟,把新法實施到各個領域。

    辰淩深知生產力與生產資料的關係,改善百姓的勞動工具,會增強生產能力,於是,他委任科研院在一些小零件上做出更進,比如製造曲轅犁,在戰國時期,農民耕種,還是以石鎬,青銅鎬刨坑種苗為主,犁杖很少,而且還是簡單的直轅犁,費時費力。

    曲轅犁機構完備,裝有犁壁,便於深耕,配有犁評,可以調節犁鏵入土的深淺度,操作靈活省力,便於轉彎,可大提高耕作速度和質量。

    加上與草原的貿易,更多的牛、羊、驢、騾、馬等牲畜被交易到燕國來,由朝廷配給各鄉裏,牛、驢、騾等家畜,用於耕作,可節省青壯力刨坑,而且速度增快。

    以前地廣人稀,人口稀少,很多土地無人耕種,都荒蕪了,使用牛、騾和犁杖等,可使耕種麵積得到擴大,因為效率提高了。

    與農業息自己相關的就是水利,在遼東、遼西一帶,有肥沃的西遼河平原,被河網交織、西拉木倫河、遼河、大淩河、老哈河,幾乎把平原圈在裏麵,興修水利,可以避免洪澇災害,還能灌溉良田,開墾荒地,使土地可耕率、利用率大大提高,量產自然也會增長。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得到緩解,大量儲備,才能使民心安定,辰淩借鑒古史、深知所有王朝,最後滅亡的根本原因,都是土地的高度集中,賦稅不合理,使最底層的百姓徭役賦稅繁重,卻又無田可耕,因為大量土地都被地主階級,豪強貴族,王室公卿們霸占了,剝削百姓太嚴重,趕上某個皇帝昏庸,無法駕馭大臣,就會導致農民大起義,然後滅國了。

    強大的秦國、漢朝、隋唐、宋明老師這種原因,開國時候很強大,但許多社會隱患問題都存在,隻不過開國皇帝能駕馭那個局麵,使得文武群臣還有四方百姓不敢妄動,一旦開國皇帝死去,社會問題就會逐漸加深、惡化、下一代皇帝又長於宮中,無法知道天下百姓事,久而久之,問題積攢到一定程度,就爆發了。

    所以辰淩下死令,燕國土地,不允許買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製,禁止貴族、官員、王室公卿、地主階級買賣土地,圈地,一旦觸犯,等於斬首之罪,震懾對土地垂涎的豪強貴族!

    辰淩與範睢、樂毅、蘇秦等人又商議,在燕國五郡內,設置糧倉、建立嚴密的倉稟製度,形成正倉,太倉、轉運倉、軍倉、義倉、常平倉等,組成倉稟體係,斂集、儲運、分配和調節從各地征收、收購上來的實物,用於儲藏,等到災年或戰爭時候,統一調配使用。

    另外,為了提高燕國文化習俗,燕國開展全民讀書活動,各地鄉裏,利用農閑的時候,派出夫子對百姓教書識字,宣揚燕國朝廷的優越性、先進性、愛民思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