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戰論

第515章深入軍心(1/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辰淩統軍四萬主力,挺進成武邑的方向,日行百裏,在距離成武邑五十裏處,一片平坦的開闊地紮下了大營,

    大軍紮營一絲不苟,因為是行軍紮營,沒有立營柵,而是以戰車、馬車布在外圍,車前挖淺溝、埋鹿角,並每隔數十步豎立起一座高高的哨塔,車圍後插上密集的馬矛、長槍,防止敵軍騎兵突營,中間才是軍營帳,另有閑餘營帳,放置雜畜等物。

    數百營帳整齊有序,過道清晰區分,各營有校尉、裨將率軍巡邏,兩班輪換,每個細節都一絲不苟。

    同時派出了許多火隊的斥候,東南西北,四麵八方,都散出去,以營地為軸心,三十裏為大圓,十裏為中圓,三裏為小圓,斥候密布其中,來回交替巡視,以防有敵軍前來偷襲,或者敵軍斥候滲透過來偵察。

    辰淩自從上一戰察覺到斥候營的作用後,知己知彼,而敵軍知己不知被,勝券自然倒向他這一邊,現在擴大斥候營的人數,發揮了斥候兵作用,一改以往,隻派斥候去探路,人數少,範圍窄,軍營附近隻靠不同守衛巡邏,動輒就被夜襲、伏擊。

    曆史上真正大規模發揮出斥候兵作用,是隋唐時期,府兵製等基本確立,對於行軍打仗有了更多詳細的要求,兵種增多,如果在三國時期,也派出大量斥候巡邏,密探特工遍布四周百裏之內,還會有那麽多諸侯,每次一打仗就被火燒糧草、動輒就被伏擊的悲劇嗎?

    辰淩親自出營巡查一番,對於各營地的基礎防禦設施,都比較合格,這與他治軍有方,賞罰分明很大關係,他每一道嚴格的軍令,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麾下將領。

    此時一抹暈紅的夕陽,垂灑在天際,漫布的霞光,映照著營地數萬張年輕的臉龐。

    巡邏中,他親自走到士兵群中,跟他們交談,平易近人,問了許多士兵的貫籍、名字,問他們為什麽要當兵?

    有的說要建功立業,有的說要報效國家,有的說這是男兒的歸宿。

    但更多人都有一種緘默,都道出了苦衷,上戰場,為的是替家人服徭役,立功能為家人增添一些土地,如果戰死沙場,也能獲得一份撫恤,都是為了親人,自己隻有咬牙堅持在戰場上。

    還有一個原因,這時代,沒有醫院,沒有好藥,預防藥、消炎藥等都沒有,即便是一國之君,動輒都染病去世,病疾沒到春秋交季,總會有風寒感冒流行,那村子都要死掉一些人。

    很多家裏,能誕下十來個孩子,但是最後真正能活到二十歲成人的,也就幾三四個了,許多少年從軍,十五六就進入軍伍,都是擔心自己活不過成年,與其病死,還不如戰死沙場,給苦役的家庭,爭取一些土地和撫恤。

    聽到這些,辰淩內心被觸動,一陣默然,看著這麽多年輕熱血的青年,都是十七八到三四十歲之間,衝鋒陷陣時候那樣的果斷、堅毅、不畏死,內心中還有這麽多苦難。

    辰淩沒有在農家田舍真正逗留過,回到戰國,也是從戰場直接進入侯門,從小階級,跨越到大階級,與農戶百姓隔離很遠,今日他與低層甲士一交談,對於沙場男兒,軍人本色,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

    一名校尉說道:對我們而言,死亡隻是生活的一部分,對於軍伍士卒,能死在戰場上,也是一種榮耀和慶幸,可以給家人帶來撫恤,給哥嫂弟弟們帶來些土地,可以讓父母很驕傲地對村裏人說,我兒子是戰死在沙場上,說實話,我寧可死,也不願傷殘歸鄉,成為父母的累贅,拖垮家庭,生不如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