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戰論

第493章趕赴前線(1/2)

    大軍浩浩蕩蕩,一路東進,魏軍分有三路,每路十萬大軍,但是並不是所有都集結在京城,還有大部分直接在邊關等候。

    辰淩目前掌控的右路軍,隻有五萬多人,還有一半兵馬,在東部邊關駐守,等待合兵在一起。

    魏國三路大軍,東北方麵是左路,正東方向為中路,東南方向為右路,這三路軍分別插向衛國的三個軍事、政治、經濟要地,為別是衛國都城朝歌,衛最大的城市濮陽,第三個戰略要地是曹州,與宋、魏接壤,是衛國南部的門戶,當地駐守有大軍。

    大梁城距離衛、宋兩國很近,雖然富裕,但無險可守,不利於魏國的大業,當年魏惠王遷都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為躲避強秦的騷擾;二是為爭霸中原。

    《史記》記載的遷都時間為魏惠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339年,遷都的原因是當時秦、趙、齊聯合進攻魏國,商鞅施詭計俘獲魏將公子印,大敗魏軍並且攻占了魏國的舊都安邑,魏惠王被迫遷都。

    遷都定在大梁城,魏惠王覺得大梁處於四水八流之地,土地肥沃,大梁又是中原中心地帶,城民富裕,有利於魏國戰略東移,但忽視了他的不利一麵,使得魏國遷都後,不斷麵臨齊、趙、楚的反擊,動輒威逼京都,一直無法崛起。

    辰淩帶軍上路之後,吩咐不論新老甲士,腿上都要捆綁提前備好的沙袋,這樣走起路來,增加任務量,讓士兵疲憊,但是辰淩放寬了行軍日期,既然將士們感到沒那麽疲勞,同時還增強了體質。

    三日之後,大軍來到了魏國東南部邊界一帶,與當地駐守的五萬大軍集結在一起,開始重新整軍。

    首先安營紮寨,辰淩吩咐將士把五萬新到的大軍營寨設在一處高丘之上,緊扼往東入衛之路,背山麵原,隻見十許裏外燈火如星光,漫山遍野盡是敵營,使人見而心悸。

    各營盤開始挖壕溝,築堤壩,搭建塔樓,防止衛國狗急跳牆,夜中前來偷襲。

    辰淩在古代曆史中,經常看到雙軍交戰,後方糧草被燒而潰敗的例子,特別調動五千精兵,把守十萬大軍這三個月的糧草倉庫,輜重糧餉、兵甲武器等,都是後勤保障,如果這些東西出了問題,仗就沒法打了。

    兩軍匯合之後,辰淩並不急著冒進,而是重新劃分麾下的部將職責,讓這些將領相互熟悉,以免到時候指揮不靈,被敵軍冒充炸營等,同時嚴肅軍機,頒布臨時六條斬將令。

    一嚴重違逆軍紀者斬!

    二消極怠工、擾亂軍心者斬!

    三臨陣脫逃、不戰自潰者斬!

    四喝酒、貪色貽誤戰機、導致大敗者斬!

    五縱容部下奸淫擄掠、燒殺搶奪、軍紀鬆懶者斬!

    六因一己私利,故意拖延戰機,見死不救同伴者斬!

    辰淩頒布了六條最新斬將令,意在嚴整軍紀,吻合慈不掌兵的道理,兩軍匯合的次日,就召集各部都尉以上以上將領者,開擴大軍事會議。

    魏軍中,都尉掌管三千兵,以上的將領分別是中郎將、驍騎將、車騎將都是掌兵五千左右的,裨將、副將掌兵一萬,先鋒將軍、其它左右中將軍,皆掌兵兩三萬不等,大將軍可以統兵十萬。

    辰淩為右路伐衛大軍的主帥,將爵就是大將軍,領兵達到了兵權極限十萬,副帥周淮英被魏公子推薦,魏王破格提升的將軍爵,除了他,還有四位將軍,兩位是在大梁城外軍營就見過了的楊匡義,軍中老將,使一杆棗木長槍,部下有四個兒子,都是清一色的中郎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