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戰論

第408章兵圍遼源邑(1/2)

    燕軍在昌邑城整修一日之後,燕王身份的辰淩派人在當地張貼皇榜,尋求當地名士、策士,或能治理城邑民政、財務之人,當日就有一些策士進將帥府麵見燕王,毛遂自薦。

    辰淩選取一些當地的賢者、士子,破格提拔為官,有助於維護當地的穩定,開展各方麵工作,征役、充遠、戰事、憮恤、糧秣、調兵,涉及多個官署部門,主事官不在,政令不行,會延誤了許多大事。

    如此確定了官吏人選,縣令、縣尉由朝廷委派,其餘縣丞、縣司空、縣司馬、帳薄、小吏等,都從當地選拔,吸取地氣,政令很快分布下去,一些鄉紳、士子等紛紛出來,恢複生產,穩定局麵。

    不像叛軍占據時,隻管強行拉民入伍,征收賦稅徭役,甚至搶奪鄉紳大戶、平民百姓的餘糧等,使得城邑治安動亂,政令荒廢,怨聲載道。

    辰淩這麽做,完全從大局著想,安撫民心,因為他現在是正統君王,不能與太子率領的叛軍那樣,隻在乎奪權成敗,不在乎惡劣行徑。

    因為燕國眼下是他燕王的天下,太子平要奪權,就得破壞,越亂越好,燕國越亂,黎民百姓流離失所,對太子平越有利;而受苦百姓雖然會憎恨太子平,但更憎恨他燕王的無能,因為燕王才是守護者,讓百姓苦,就是他的錯。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在守卒中,有一些士兵是由城內百姓中壯丁被強迫抓入伍的,在攻城一戰中,死傷不少,這樣以柔化手段為主,能減少那些死難者家屬的仇恨,再曉之以理,甚至能把民眾怨恨全部轉移到太子平身上,更加醜化叛軍形象。

    一日工夫,整個兩座城邑很快恢複了安寧和穩定,如果不久後朝廷再派來新縣令,推行變法,也能順利一些。

    翌日,大軍繼續朝著遼源進發,整合一起,算上禁衛軍兩萬,一共六萬人馬,從昌邑城出發,繼續北上剿叛。

    大軍分三路,相隔兩裏有餘,鋪天蓋地,真如泰山壓卵一般,浩浩蕩蕩,一路向北壓向遼源邑,旗幡招展,鼓號齊鳴,殺氣喧天。

    荊燕作為先鋒,率軍兩萬步馬卒;秦開率領的兩萬中軍,有騎兵五千,絕對的精騎部隊,在草原一戰,曾大破匈奴呼衍、須卜幾個部落,其餘步卒一萬五,也都是虎賁之士。

    燕王坐鎮後方,兩萬禁衛軍,五千大內侍衛護駕,辰淩為避開滕虎等人的目光,把從魏國帶來的三百騎,派去了先鋒營,聽從荊燕調遣,他謊稱燕王召見他隨王駕而行,這才脫身出來,禦駕親上戰場。

    辰淩一身黃金甲,尊貴無比,君王甲胄的象征,馬橫長槍,腰間還配著一柄利劍,五千穿戴著輕便胸甲的大內侍衛,兩翼分張成雁翎陣形,護衛在燕王兩翼隨他推進,甲胄鮮明,十分威武雄壯。

    全副戎裝的禁衛軍,在一麵麵迎風獵獵的旗幟下,腰佩短刀、斜掛硬弓,左手持繪著上古猛獸的牛皮騎盾,右手一杆血紅長纓的漆槍豎指天空,精鋼打造的三棱槍刃上,血槽宛然在目,閃著猙獰的幽光,一支王牌軍隊。

    因為辰淩采取了宋太祖的一種做法,就是選拔各軍中的一些精銳士卒,整合在禁衛軍中,使得護衛王城的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給人一種王牌軍的感覺,使得駐守邊關的武將們,不敢生出臣強君弱、任何越簪不服之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