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戰論

第312章尋謀出路(1/2)

    鄭安平、範睢等人在魏國仕途中,並不順利,也沒有機會和途徑展現出過人的才華,隻能找些誌同道合的寒士,平日裏聚集在一起,煮酒論天下,談論大勢走向,了慰心懷。

    蔣捷講完尚方俊、龐淮、朱澤堯幾人書信內容,暢談對邊塞征戰,帳下幕僚的向往,既然在仕途中沒有建樹,打算也去邊疆曆練一番,謀取晉升的機會,也希望能得到辰淩的推薦。

    辰淩自然明白這些寒士的意圖和心理,他們有一定才學,卻報國無門,身境貧寒,沒有資金去拉攏權貴,也沒有門路毛遂自薦,隻能寄托在他這個‘紅人’身上。

    當然也因為辰淩當初對這些文士沒有抱著輕蔑態度,相談投機,否則這些文士,臭脾氣一上來,寧願不得誌,也不卑顏屈漆折腰獻媚,這是文人操守的氣節。

    這時鄭安平提議,一起敬辰淩一杯酒,眾人附和,一飲而盡,席間沒有安排侍女,大概不想讓人打擾,也或是少姬陪席價位太昂貴,今日沒有邀請。

    範睢飲完,想到自己身世,士感慨道:“一杯新酒一歲花,壯心不已在天涯,無奈蹉跎方餘恨,隻有盡飲對空華。”

    “好--!”

    席間十人聞詩不住叫彩,詩句因酒而發出感慨,對自己人生前途渺茫,感到一種無力挫敗感,悲憤之餘,隻有嗟歎。

    諸士子皆是飽讀詩書經史之人,平時沒少研習諸子百家文章,詩經楚辭莫不離手,如今大梁城,四處粘貼發行新詩體,由名動戰國大才女洛語嫣提出,自然受到很多人文雅士的追捧,一時間這種七言詩歌題材竟刮起一道文化颶風。

    詩經中三百多篇章,都是四言詩,也有多字詩,講究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而南國楚辭和民歌,則講究對偶用駢,字數不工,長短皆有,這七言、五言詩體一推出,有規定的韻律、對偶、字數限製等,規範了詩文體裁和格式,一時間,這種新文體,被眾多士子模仿擬作。

    其中一士子名叫周玉邦,四十來歲,一身質樸的粗布長衫,臉色有些蒼白,看來平時營養不良,生活拮據,但一臉正氣,落杯後,跟著吟道:“立身處世望興歎,一身酸儒酒味幹,天長路遠仕途苦,夢魂不到邊關難。”

    “好--!”

    跟著一些士子紛紛擬作詩歌來表達仕途不達,報國無門,空對月華,時光流逝,壯心難抒的苦悶之情,借酒消愁,愁化苦水,澆得士子們更加心酸。

    辰淩幾杯酒水下肚之後,心思活躍,試探問道:“如今燕國施行新政,發出招賢令,天下人傑,莫不趨之若鶩,諸位為何沒有去湊個熱鬧,或許能被賞識,官居高位。”

    一人歎道:“燕國貧弱,地處偏遠,文化與風俗,與中原迥異,被齊國侵略之後,如今國力貧瘠,即使去了,幾年內,也苦不堪言,而且燕人老國,曆來不思變法圖強之心,勉強維持六百年,僵化老硬,我等又不知新燕王心性,對變法並不抱多大希望。”

    “眼下戰國大勢將至,魏、楚、齊、趙、韓五國都會有大動作,與其把精力投入到一個落後的諸侯國,不如激流勇進,在中原之地,縱橫捭闔,侯門博弈,成為幕僚,運籌帷幄……”

    有性情剛烈的士子,出言針砭時弊,倒是把燕國看得弱小不堪,不願意把目光放在那等偏遠之地。

    辰淩一聽,臉色微沉,心想這次發出求賢令,原來天下有才學之士,隻在觀望,即使趕去燕國者,也大多抱著試試的態度,看來燕國要真正求才成功,還得把燕國文化搞上去,讓世人了解燕國,向往燕國才行,否則中原士子,誰願意背井離鄉去那偏遠苦寒之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