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戰論

第252章氣吞山河乃為君(1/3)

    郭隗、淳於臻、荊燕、張炯四人各守著一堆竹簡,開始為辰淩讀誦奏折,關於政論、律法、人事任免、農業耕地、人口普查、江水堤壩、難民安置、軍工製造坊、新軍整編、冶鐵提取、鐵礦發現、海鹽禁止私販等等……

    輪番讀下來,每到關鍵之處,由這些重臣解釋一番,辰淩拿出自己日記本,宣紙訂的,用自製鉛筆分開類型,全部整理記下來,並做出自己的批注和意見。

    上百個竹簡,讀到了後半夜五更天,差不多有選擇性都讀完了,一些瑣屑事,還有重疊事,個例,沒有深究,因為兩個月來,有些事從起因、發展就被奏上來,隻要看下結果,最後一份同事件的竹簡奏折就能把前麵概括了。

    辰淩聽完這些,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農業、軍事的奏折,隻覺自己渾身充滿一股氣數,上衝靈海,似乎覺得一下子視野變得開闊,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一個人裝的東西多了,人自然變得深邃、博大、浩瀚。

    從腳跟穴位,一直通到腦袋百會,一股君王氣勢,油然而生,他的眼目變得如鷹眸電閃,爍爍有光,帝王之運,不是凡夫俗子能體會到那股氣運的。

    古之君王,一個人掌握生殺聽大權,掌控著一個國家的命脈,受到百萬人的跪拜敬仰,子民的信念,百姓的擁戴,化成無形的信仰之力,就好比世間無數的人共同信仰一個念頭,最後那個念頭就會成為神靈一樣。

    任何教派在創派之處,創始人就是人們身邊的一個實際存在普通人,但是建立了教義,傳播信徒,逐漸產生對他的信仰,慢慢流傳著他的傳說,久而久之,香火不斷,信仰不息,他就成為了‘真神’,甚至一直載入史冊,流傳百世而不朽。

    君王也如此,一個國家的子民都對他產生擁護之情,敬仰之力,匯聚在他身上,也形成了帝王獨有的氣質,那就是俗話稱的真龍之氣,當然君王君王,先有君子之度,再有王者之量,才能成為明君明主,這樣的君王才能活得長久,開創偉業,千古留名,大江東去浪淘盡,明君卻能照耀史冊。

    辰淩感覺到,那君王之度,是氣度,能容忍一切,能屈能伸,招攬各種人才為己用;是節度,能控製自己的私欲和幻想,能做到任何事節度有致;是方度,有規矩,不朝令夕改,不隨心所欲,商販分明;是信度,要言而有信,不能愚弄百姓……

    君王之量則包涵度量、容量、思量、智量、勇量、仁量………

    總之要成為一個出色的君王,駕馭全國的政令和百官,就要有千古難得的才能和機遇,縱觀曆史長河,好皇帝屈指可數,不是那麽好當的!

    “呼…”辰淩聽完匯報,深吸一口氣,如何把燕國這支隊伍帶上道兒,全憑自己領路了,方向對了,才有希望,如果方向弄反了,隻會越走越遠,背道而馳。

    根據曆史知識,燕昭王登基之後,就搞了個‘築黃金台’活動,意思是打造一個黃金樓閣,把燕國的老臣、名士郭隗供奉起來,表示尊重人才,於是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爭相入燕,比如樂毅、劇辛、鄒衍這些名士,都是戰國時期,助燕走向繁盛的功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