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戰論

第161章鐵馬金戈聚函穀(1/2)

    就在辰淩還在燕國謀劃之際,東方五國已經開始大動作了,各國出動精銳大軍,齊國、楚國、趙國、魏國四大諸侯,各增兵至二十萬,韓國增至十萬,共九十萬人馬,第一批已經抵達函穀關外,四大國四十萬,加上韓國五萬,一共四十五萬,鐵馬金戈聚函穀續部隊仍在籌備出軍中。

    此時,深秋之末,河內營寨連綿,五大片旌旗軍帳滿蕩蕩的塞實了四十裏山塬。

    大約從春秋開始,黃河以南的大片平原便叫做“河內”,黃河以北的山塬便叫做“河外”,這片氣勢驚人,血氣方剛的軍營,就紮在大河南岸虎牢山下的河內平原上。

    以兵家眼光看,這片大軍營地極得地利之便:北臨滔滔大河,東靠虎牢要塞;引河入梁的鴻溝恰恰從虎牢山東麓南流,汜水則從南麓北流入河,三水夾營,大軍取水極是方便;鴻溝與大河的夾角地帶,便是中原儲糧最大的魏國敖倉,大軍糧秣路程僅僅隻有六十多裏,補給充足。

    五國合縱大軍,陸續開赴函穀關外,開始安營紮寨,布設防線,挖戰壕,打造雲梯戰車等,大弩、衝車、投石機、火球彈往前線搬運,為大戰前做準備。

    從五軍營的駐紮方位看,頗比符合兵法之道,虎牢山南麓,也就是函穀關的正麵戰場前方,是火紅色的魏國營寨,依山傍水,架起了夯土低牆,阻擋著秦軍反撲出來,占盡形勝險要,乃是全軍的輜重樞紐位置,正當身為“地主”的魏軍駐紮。

    在魏國大營的兩側路口,一個是通往北趙之地的要塞,在北臨黃河的一片山塬上,駐紮了紅藍色的趙國營寨。

    另一側通往東周道路的要塞上,駐紮了紫色的齊國軍營,東南方的汜水東岸,則是草綠色的韓國營寨,背靠太室山,正在韓國邊緣,補給占了地理優勢。

    在虎牢山西麓的虎牢關外,卻是茫茫土黃色的楚國軍營,既是直麵函穀關的前敵位置,又是南下楚國淮北地區的最便捷處。

    這片浩大的軍營裏,駐紮著五國聯軍四十五萬,還隻是第一波部隊,第二波援軍和第三波輜重部隊沒有完全抵達,如果全部到齊,差不多接近百萬正規軍,是戰國以來最大的用兵規模!

    每天在這片荒野山原上,各國人馬都在緊鑼密鼓地操練著隊伍,車騎軍、重甲兵、弓箭陣、雲梯手、盾牌營、敢死隊對在各自訓練,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做最後磨刀之兵!

    十年磨劍,終將見血!

    公孫衍沉默了十年,終於從上一次盟軍大敗的陰影中走出,再次倡導合縱策略,掀起了第三次擊秦的壯舉!

    這一次,與以往不同,沒有在首戰失敗,恰恰相反,憑靠著辰淩過人的膽識和智計,三戰三捷,擊敗了秦軍在河東的十萬駐軍,趕出了暴秦軍隊,接下來,鹿死誰手,天下歸屬,戰國百年的沉浮,就看今朝一戰了。

    魏國大營內,大纛旗迎風飄舞,中軍帥帳便是由五國兼丞相公孫衍執掌的五國大軍的總帳,轅門內外,五百名長矛甲士列成了一個肅殺的甬道,亮煌煌的長矛大戢一直延伸到大帳口。

    公孫衍升堂點將,趙國年輕的公子平原君,剛二十出頭,眉清目秀,舉止穩重,溫溫如玉,豐姿翩翩,帶著趙國的大小將領、謀士都到齊了,齊國孟嚐君身材矮小,三十出頭,但是因為其養士交友遍布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名氣在盟軍內,也是名列前茅,此時帶著齊國的名士武將進帳入座。

    楚國上大夫屈原,一身儒雅才氣,年紀輕輕,但是博學聞名列國,特別是他的楚辭文章,堪稱吳越楚文化精粹妙筆,許多名士和才女,對他都傾慕不已,屈原大夫這次擔任楚國統帥的監軍使,與大將們在大帳內坐好。

    韓國相對弱小一些,這次統兵帥者是太子咎,大將軍韓鵬舉跟隨,還有幾個副將同行而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