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戰論

第145章歸燕計(1/2)

    翌日天剛蒙蒙亮,辰淩就扮作商賈與淳於臻、荊燕出了平陽城,三人六匹快馬,帶足了盤纏和幹糧,在城外一處叢林處,係好裝備和行囊。

    “這是馬鐙和馬鞍,都係好了,你們跨上去試試。”辰淩淡笑道。

    兩人麵麵相覷,看著馬背上高出一塊的坐墊,以及搭在馬腹兩側的半圓橫梁,都有些狐疑,翻身上馬,坐溫後把腳伸入其中,二人都是聰明之人,剛一使用,根本不用指點,就猜到了它的作用。

    “這是…”

    “有了它,騎士可以不用手緊緊攥住馬鬃,不論是趕路,還是廝殺起來,事半功倍,天啊,我們以前怎麽沒想到,如果這投入騎兵,那麽殺傷力幾乎能翻倍了。”荊燕來自軍隊,對於這東西格外有感觸,深深震撼。

    辰淩點頭道:“這是馬鐙和法馬鞍,專門輔助騎士身體穩定,長途跋涉的,世人還不知曉,我偶然間想到的,但咱們燕國現在分崩離析,接近覆滅邊緣,用它暫時也沒有用,所以一定不能公眾於世,隻有等我燕國有了自己的馬場,到時候與北上驅逐胡人,南下橫掃諸侯,馬鐙大大提高我軍的鐵騎實力,威震敵軍,不過隻在頭幾次還有用,等世人知道馬鐙並也學著仿製後,我們燕軍並不占多大優勢了。”

    淳於臻和荊燕此時深刻一想,果然是這個道理,點頭稱是,決定保密下去,直到燕國有了自己的鐵騎兵,關鍵時候,出奇製勝。

    三人不再逗留,加緊趕路,天色剛放亮,朝著趙國奔去,魏國與燕國,直線距離,正好隔著趙國,要南北橫穿趙境,進入樓煩部落的草原地段,再由北部草原東進,穿過易水,就是燕境了。

    這一上路,馬鐙和馬鞍的作用就了,連馬術並不精湛的謀士淳於臻撒開馬鬃,策騎飛奔,快馬加鞭,好個痛快。

    四國聯軍趕走了河東秦軍,殲敵七六萬人,這個消息在列國傳開之後,各國更是倒兵相戈,許多商人開始紛紛離開秦地,宋國、魯國、衛國這些小國也摩拳擦掌,準備投入幾萬兵力,好分一杯羹。

    公孫衍為了促使接下來的函穀關伐秦會戰更順利一些,他連夜離開河東大營,先回王城大梁,跟魏王和朝內重臣協商,要全力以赴攻克函穀關,奪回河西之地。

    魏襄王自是高興萬分,大力支持,下詔朝中大臣務必全力配合相國公孫衍,完成魏國中興大業,重新奪回河西之地,說起這河西之地,與公孫衍還有很大淵源。

    河西是秦國通向中原的門戶,戰國初期,各個國家對糧食的控製都很嚴,經常利用糧食問題來卡對方的脖子;八十多年前,魏國名將吳起正是在河西以區區七萬武卒打敗了秦國的五十萬大軍,從而長期占據河西之地。

    魏國占據河西之後,死死地壓製著秦國,卡死了秦國通往中原的道路,迫使秦國隻能與魏國作生意,秦國不甘心受到魏國的盤剝,多次進攻河西,但都沒有能夠打通中原通道。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日益強大,但商鞅未等收複河西,秦孝公忽然駕崩,秦惠文王登基後,國內老臣趁機向商鞅發難,惠文王被迫車裂了商鞅,隨後又借助商鞅一派的新生力量,把老秦舊貴誅殺,一下子擺平兩大障礙,獨攬大權。

    也就是在那時,公孫衍入秦當了丞相,他當然明白河西之地的戰略地位,中原是當時各地的商品集散地,控製著各國的糧食命脈,隻有走向中原,才能擁有充足的糧食補給,才能在戰略上處於主動,但是,對於秦國來說,隻有占據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