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戰論

第109章古渡口(1/2)

    辰淩率領大軍出征,兩萬精銳武卒,分成一萬騎兵,一萬步兵,浩浩蕩蕩,從大梁城西郊一路向西進發,糧草的輜重隊則從大魏的糧倉基地敖倉供應,途中補給入隊。

    為了應對這次與秦軍硬戰,提高勝出的比率,辰淩設計了一些裝甲,找白家來秘密打造,關鍵時候武裝上去,一萬根梨花槍,馬匹上得護首裝甲,還有裝備兩千多親衛軍和五十名貼身鐵衛的鐵甲等,辰淩要打造一支辰家軍,作為自己駐紮魏國的王牌軍,日後方便自己兵變。

    雖然辰淩並不精通帶兵布陣,對於如何紮營,如何行軍,如何盤算糧草軍餉,不甚熟悉,但在軍中,有範睢、龐淮、尚方俊、喬瑛等人做謀士和副手,輔助辰淩,出謀劃策,一路上倒是很省心。

    漸漸地,辰淩做起古代將軍越來越順手,帶兵順暢,一路西進,三日後穿過邙山,來到黃河南岸的孟津渡。

    孟津渡在孟津城的北麵三十裏,孟津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有“河圖之源、人文之根”之說,龍馬負圖、伏羲畫卦、八百諸侯會盟、伯夷叔齊扣馬諫等許多重大曆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裏。“孟津”一詞由來已久,因夏朝為孟塗氏封國,謂“孟地”,其地置津、故稱“孟津”。

    在此時戰國,孟津和邙山都壓屬於韓地邊疆,距離此地南麵五十裏有兩座城池,包裹與韓國之中,洛陽和成周,有兩個末代周王,被戰國人稱一個西周王、一個東周王。

    至於孟津渡,地理位置太過重要,對麵又是魏國的河東境,因此孟津渡南北兩岸的河灘渡口都被魏軍把守,韓國無力占據討回。

    當辰淩的先鋒軍來到孟津渡河灘外時,敖倉派來的糧隊也已經趕到了,在此等候歸隊。

    辰淩派人在河灘外的一處小丘陵的郊野,安營紮寨,準備食宿。

    “參見辰將軍,在下徐威,是負責這次給先鋒軍補給糧草的輜重隊都尉,負責帶領三千人馬,運送三十車糧草,十車酒肉與藥草和魏幣金條等,請辰將軍查收!”

    辰淩點頭問道:“很好,賬目清單在哪裏?”

    “辰將軍,這裏是賬目薄。”徐威從身旁校尉手中接過賬目遞過去。

    辰淩朝著身旁的主薄朱堯澤道:“朱先生,你帶人前去清點一下數目。”

    “喏,將軍!”

    “末將告退!”

    朱堯澤帶侍衛,跟隨都尉徐威等人前去清點軍餉糧草。

    辰淩帶著其他麾下偏將校尉,幕僚客卿,走入軍帳內,分主次座位坐好,六名侍衛搬進一張長桌案子,上麵鋪了一張巨大的牛皮地圖,供諸將商討軍事,謀劃戰情。

    辰淩道:“範先生,將目前行軍位置與魏軍防線、以及秦軍布置,大致解說給大家吧。”

    範睢起身,如今他已是軍務司馬,雖然沒有軍權官職在身,但是相當於將軍助理、秘書長的角色,走到長桌前,手持一根木條,指著黃河沿岸說道:“再往西,就是韓國的邊界,我們要進入河東戰場,就必須從孟津渡渡過黃河,由於秦魏之間的黃河地處中上遊,水流湍急,渡口有限幾個,要渡河,特別是大軍渡河,隻能從這些渡口,開闊平緩的河灘處登陸,其它沿岸都是高山峻嶺,而且多礁石和洪流,大軍無法橫渡。”

    “而秦國的河西大營,與魏國河東大營,隔河相望,渡口為最大的風陵渡,如今被秦軍掌控,河東方圓數百裏被秦國的河西大軍駐紮,黃河兩岸投入兵力超過了十五萬,根據軍情匯報,司馬錯整合了原甘茂兵馬,十萬大軍駐守河東,八萬大軍駐守河西大營,扼守秦川的夏陽、上地一帶,北抗匈奴,東北麵與趙國隔河相望,上郡的茅津渡口,是秦國與趙國渡河要塞,主動權同樣把守在秦國手裏,除此之外,秦國還有一個獨立封閉的渡口,那就是龍門鎮的大禹渡口,在渡口的東岸,原本都是魏國的土地,但被秦軍占領河東三百裏土地後,平陽城就成了秦國在河東的儲存基地,拿下平陽,才能徹底切斷河東一帶秦軍的補給,擊垮十萬秦軍,趕出河東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